Hit enter to search or ESC to close
日期時間
2022年5月13-15日 (五、六、日)
票務資料
$250 (2022年5月14日7:30pm音樂會) 半價優惠:適用於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集體購票優惠:每次購買同場正價門票10張或以上可獲九折優惠。
招待六歲或以上人士。優惠不可同時使用並須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一門多傑的音樂世家,在古典音樂十八至二十世紀的圓熟時期不足為奇—父子檔、姊弟情、夫妻愛、姻親系,這些家庭成員的相互影響下,更孕育不少佳作。 五月的「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將由國際知名大提琴家李垂誼,聯同本地出色的音樂家和新一代演奏者,帶你透過樂曲探索幾段音樂情誼—孟德爾遜和他要好的姐姐芬妮、莫札特和兒子薩韋爾、舒曼和太太克拉拉、德伏扎克和女婿蘇克,細聽多首鮮為人知的作品。同期呈獻樂壇新晉陸尉俊的委約新作《明天》,古今兼備,絶對是不一樣的音樂週末! 在家中多時的你,不妨與親友到訪古蹟及藝術於一身的大館,感受這場難得一聽的音樂旅程。
香港鋼琴家張緯晴獲《達拉斯早報》評為集「詩人與戲劇家」於一身,造詣「爐火純青且扣人心弦」。張氏在香港及國際間屢獲殊榮,她在第15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中,成為首位晉身決賽的香港鋼琴家,並獲得觀眾大獎。張緯晴年僅17歲,便於 2009 年里茲國際鋼琴大賽中奪得第五名,並於翌年的第16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中晉身準決賽。 張氏多次在國際著名音樂節亮相,包括俄羅斯第九屆奧林匹克國際音樂節、波蘭杜什尼基茲德魯伊的蕭邦節、2006 年烏克蘭基輔的全球傑出音樂家音樂節、法國盧昂跨歐洲音樂節、邁亞密國際鋼琴節、哥蘭特斯基學院國際鋼琴節、美國太陽谷國際鋼琴節及2017年的芬蘭「樂.誼國際音樂節」等。她曾於巴黎羅浮宮演奏廳、倫敦施坦威音樂廳、多倫多烈治文山演藝中心及巴黎愛樂廳演出。 張氏曾與多位著名室樂家合作,包括弗拉迪米爾.孟德爾遜、姜東錫、楊-埃里克.古斯塔夫森、寧峰、李垂誼、拉蒂卡.本田-羅森伯格、楊斯.彼得.曼茲、維爾比.雷辛寧、王健、米歇爾.勒蒂耶克、布魯諾.卡尼諾、布蘭塔諾弦樂四重奏及萊昂尼斯四重奏。她又曾與世界各地樂團合作,包括聖彼得堡愛樂樂團、波恩貝多芬交響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與艾度.迪華特、哈雷樂團與馬克.艾爾達爵士、悉尼交響樂團與阿殊堅納西、紐約音樂會藝術家交響樂團與愛德華度.蕭貝康德、倫敦室樂團與基斯杜化.華倫-格恩,以及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管弦樂團與李安納.薩拉金和尼古拉斯.麥基根。最近,她與巴黎室樂團在史提芬.科瓦切維奇指導下,於領奏學院計劃中同時指揮及演奏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並在閉幕典禮上獲頒評審大獎。 張氏於2018年 3 月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並與加博爾.塔卡奇-納吉指揮的瑞士韋爾比亞音樂節室樂團於香港藝術節中演出。她近年曾於墨西哥、波蘭、意大利、英國及美國等國家舉行獨奏會,及於芬蘭埃斯波舉行的「樂.誼國際音樂節」中演出,亦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演出。
獲已故傳奇指揮家馬捷爾讚揚為「
令人驚嘆的主角 」,國際權威音樂雜誌《留聲機》宣稱為「
奇蹟 」,以及《紐約時報》譽為「
極之出色的大提琴家……演繹豐滿宏亮,情感表達細膩 」,李垂誼與世界各地德高望重的指揮家、作曲家合作,如阿殊堅納西、史拉健、法朗克、斯拉特金、梅納、巴舒密特、林圖、盛宗亮;並與各大頂尖樂團同台演出,包括:法國電台愛樂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BBC 愛樂管弦樂團、荷蘭愛樂管弦樂團、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莫斯科及挪威特倫赫姆獨奏家樂團,以及斯圖加特、慕尼黑、羅馬尼亞電台室樂團等。
李氏經常亮相全球重要演出場地,包括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聯合國總部、米蘭威爾姆劇院、北京國家大劇院、阿姆斯特丹荷蘭皇家音樂廳,又活躍於各地音樂節:庫赫莫、班夫、馬寶路、首爾春天及澳洲室樂音樂節,更曾與費莎、法蘭、古西薛托、薛高維斯基等現今炙手可熱的演奏家合作。最近更成為加拿大著名鋼琴四重奏
Ensemble Made in Canada 的一員。
李氏是首位獲得國際楊尼格洛大提琴比賽冠軍的亞洲人,自此便隨即獲各大媒體爭相訪問,包括《金融時報》、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CNN、中央電視台等,並為港台電視節目《傑出華人青年音樂家系列》重點介紹的人物之一。李氏與鋼琴家郎朗及王羽佳等同時被意大利最具權威的報章《Il Corriere Della Sera》選為華人古典音樂界的「四大金童玉女」。
百代唱片公司(EMI)為李氏發行了多張榮登古典音樂暢銷榜的唱片,廣受樂迷與樂評激賞。近期的唱片包括由盛宗亮為他度身訂造的《燦影》及王立平的《紅樓夢大提琴隨想曲》。
李氏是誼樂社的創辦人之一兼藝術總監,他於 2013 年創立開創先河的「樂.誼國際音樂節」。自 2012 年起,他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委任為香港區大使,代表基金會四出宣揚兒童權益,2014 年獲邀出席聯合國總部慶典與小野洋子及曉治積曼等同台為《The IMAGINE Project》揭幕。其他別具意義的演出,包括為加拿大原住民部落演出,亦為南非英雄戈德堡及其「希望之家基金」的籌款音樂會獻藝。
李氏演奏用的是 1703 年製的哥佛利拉名琴,名為「格比利亞舒伯爵」。
www.trey-lee.com
「⋯⋯無論你的期望多高,一眾樂手都能令你喜出望外。有他們,就沒有失望這回事⋯⋯」-古典音樂網站《Bachtrack》
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成立於1987年,憑著以極高水準與造詣演繹莫札特、海頓及貝多芬等古典時期維也納作曲家的曲目而聲名大噪。樂團的架構十分特別,以對音樂和藝術的執著追求的宗旨,由總經理及兩位樂手包辦藝術策劃。每個樂季,樂團會邀請三位藝術家駐團,並參與藝術策劃。曾與樂團合作的著名指揮家及音樂家包括林圖、羅伐利、鈴木雅明、伊莎貝爾・浮士德、捷奇夫、依瑟利斯、莫斯狄倫等。
樂團的41位頂尖樂手多才多藝,除了古典音樂外,亦與戲劇、舞蹈、馬戲、爵士樂、流行音樂領域的著名藝術家作跨媒體交流,而樂手們亦常以獨奏家及室樂音樂家身份參與巴洛克、爵士樂及民樂小組。
樂團至今已錄製超過60張唱片,包括2014年與小提琴家古西薛托合作的林德伯格《小提琴協奏曲》(獲法國音樂雜誌《Classica》選為「年度唱片」),以及2015年與指揮家蘇德布林合作的歌劇《安娜利沙》(獲《留聲機》及芬蘭主要報章《赫爾辛基新聞》的編輯推薦)。
作為芬蘭文化大使,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於歐亞各地巡演。
李嘉齡早年勇奪第15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六名,隨後開始巡迴亞洲、歐洲、北美洲舉行獨奏會及與著名樂團合作,包括西班牙加利西雅皇家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華沙管弦樂團、武漢愛樂樂團、日本仙台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等。 李氏獲香港小交響樂團委任為2010-11年度的駐團藝術家,期間與樂團遠赴南美洲、意大利及台灣巡演。李氏於2019年9月完成與倫敦交響樂團及歷圖爵士的首次合作演出。 李氏經常獲邀參與國際音樂節演出,包括波蘭國際蕭邦音樂節、意大利阿西西國際鋼琴音樂節、德國邁森鋼琴音樂節、紐約國際鍵盤音樂節、包登國際音樂節及於芬蘭埃斯波舉行的「樂.誼國際音樂節」等。 李氏亦不時參與室樂演出,包括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樂.誼國際音樂節」,以及香港室樂社主辦的音樂會等。她曾與多位享譽國際的音樂家合作,包括小提琴家寧峰、姜東錫、大提琴家李垂誼、穆勒蕭特、克尼亞澤夫,以及上海四重奏等。她現為2018年成立的「香港電台室樂演奏家」一員。此外,李氏先後灌錄蕭邦專輯及史格拉蒂鋼琴奏鳴曲全集,前者由波蘭國立蕭邦學社發行。 李氏在推廣音樂和文化藝術方面不遺餘力,曾分別獲得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狀、香港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新秀獎。李氏現為香港教育大學榮譽駐校藝術家,並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任教。
「…無論你的期望多高,一眾樂手都能令你喜出望外。有他們,就沒有失望這回事…」-古典音樂網站《Bachtrack》
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成立於1987年,憑著以極高水準與造詣演繹莫札特、海頓及貝多芬等古典時期維也納作曲家的曲目而聲名大噪。樂團的架構十分特別,以對音樂和藝術的執著追求的宗旨,由總經理及兩位樂手包辦藝術策劃。每個樂季,樂團會邀請三位藝術家駐團,並參與藝術策劃。曾與樂團合作的著名指揮家及音樂家包括林圖、羅伐利、鈴木雅明、伊莎貝爾・浮士德、捷奇夫、依瑟利斯、莫斯狄倫等。
樂團的41位頂尖樂手多才多藝,除了古典音樂外,亦與戲劇、舞蹈、馬戲、爵士樂、流行音樂領域的著名藝術家作跨媒體交流,而樂手們亦常以獨奏家及室樂音樂家身份參與巴洛克、爵士樂及民樂小組。
樂團至今已錄製超過60張唱片,包括2014年與小提琴家古西薛托合作的林德伯格《小提琴協奏曲》(獲法國音樂雜誌《Classica》選為「年度唱片」),以及2015年與指揮家蘇德布林合作的歌劇《安娜利沙》(獲《留聲機》及芬蘭主要報章《赫爾辛基新聞》的編輯推薦)。
作為芬蘭文化大使,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於歐亞各地巡演。
抱歉,此部分内容暫時只提版EN版本。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Chan Wan-in was born in Hong Kong and started learning the pipa at the age of 7. She is pursuing her Bachelor of Music degree at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under Yuan Yue and Zhang Ying. She is also minoring in zheng under Chin King. She was the winner of The Second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Competition organised by the National Philharmonic Socie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he also received the HSBC HKAPA Mainland China Study Programme Scholarships to advance her study under Ren Hong. S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cademy Chinese Orchestra.
抱歉,此部分内容暫時只提版EN版本。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Eva Wong Hiu-ching was born in Hong Kong and started learning music at the age of 6. She completed her Bachelor of Music degree study in 2016, majoring in erhu and banhu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HKSAR Government Scholarships Fund. She is now a visiting student majoring in gaohu at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She has received various prizes at competitions in Hong Kong and China. At the age of 16, Wong won the first prizes of erhu, banhu and gaohu in all categories at the Hong Kong Schools Music Festival. S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cademy Chinese Orchestra.
抱歉,此部分内容暫時只提版EN版本。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Yue Kin-long was born in Hong Kong and started learning the sheng at the age of 9 under Loo Sze-wang. He is now pursuing his Advanced Diploma at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under Cheng Tak-wai. He is also minoring in Chinese Percussion under Yim Hok-man. He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HKSAR Government Scholarships Fund and HSBC HKAPA Mainland China Study Programme Scholarships. He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masterclass with sheng master Weng Zhenfa.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cademy Chinese Orchestra, Hong Kong Youth Chinese Orchestra, Hong Kong Taoist Orchestra, Hong Kong YWCA Chinese Orchestra and John Chen Ensemble.
抱歉,此部分内容暫時只提版EN版本。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Zeng Baoxin was born in Guanzhou, China and started learning the dizi at the age of 9 under famous dizi soloist Gan Shao-hua and Zhang Fan. She is now pursuing her Advanced Diploma at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with full scholarships under Sun Yongzhi, Dizi Principal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Zeng was the champion of the Shunde Ming Ri Zhi Xing Competition and the first runner-up of the Chinese Music Instrument Competition in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 Zeng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Society of APA Non-Local Scholarships. S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cademy Chinese Orchestra.
梁書銘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隨高爾文博士主修作曲,其作品類型由傳統管弦樂、當代音樂以至流行曲不等。曾為音樂劇《足動我心》譜曲及兼任音樂總監,亦為2012年康城短片節入圍作品《大野狼之死》配樂。
梁氏現隨澳門樂團指揮簡柏堅先生和大學教授文盛伯博士學習指揮,並為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擔任助理指揮及客席首席中提琴。
何美恩,中瑞混血兒,出生於香港。當時只有十歲的她被爵士和搖滾樂所吸引,開始學習結他,一年後便開始即興創作。何氏畢業於美國明德學院,主修中國19世紀歷史。畢業後,她決定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於 2016年在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師從李伯曼。
何氏的音樂在世界各地都留下足跡,例如紐約的歌劇中心、迪蒙納古典音樂中心、The Spectrum、香港的HellHOT!當代音樂節、新加坡的楊秀桃音樂學院、曼谷的國際舞蹈節等。
2013年6月,她為樂隊 The Johnny Rodgers Band 改編了爵士音樂 《Georgia On My Mind》,並由莫斯科交響樂團的弦樂聲部演奏。她曾為三齣戲劇作曲,其中包括紐約的《哈里曼-貝恩斯》。2014年,她獲香港作曲家聯會委約,為「聲影集:香港名信片」多媒體音樂會寫了一首三重奏,並於同年在香港藝術中心首演。
何氏於2016年成為懷俄明州布魯士河藝術基金會的駐地藝術家,並獲得曼尼斯音樂學院的院長獎。
李素尼是芬蘭最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之一,身兼指揮、團長、小提琴獨奏及室樂演奏家多職。他分別於芬蘭奧斯特路博提連音樂學院及斯德哥爾摩埃德斯堡音樂學院研習小提琴,並於西貝流士音樂學院隨大師林圖及阿爾米拉學習樂團指揮。
除了指揮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外,李素尼更擔任過赫爾辛基愛樂交響樂團、德國不來梅室樂愛樂管弦樂團、Avanti!室樂團及奧斯特路博提寧室樂團的指揮。2016年秋季起,他更擔任芬蘭波里城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暨藝術總監。
2007年起,李素尼擔任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的第一團長,亦於多個歐洲樂團擔任客席團長。他常為電台錄音,亦於多個音樂節演出。
李素尼的演奏用的是1751年製的尼可洛・加里亞諾名琴,由芬蘭保險公司Lähi Tapiola借出。
「⋯⋯環顧當今所有小提琴家,他的琴音肯定最富個性」-《英國電訊報》
小提琴家古西薛托以獨特的音樂詮釋聞名於世。他常與慕禮、阿德斯等著名當代作曲家合作,並首演他們的作品,包括法格倫德的小提琴協奏曲。
古西薛托「演而優則導」,於領奏方面廣受讚譽 - 從2016年初起擔任澳洲室樂團小組藝術總監,與澳洲年輕樂手進行巡迴全國的創新音樂計劃。他在長期與聖保羅室樂團合作後,於2016/17樂季擔任樂團的藝術夥伴。
曾與他合作的著名樂團包括蘇格蘭室樂團、伯明翰城市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巴咸堡格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英國廣播公司 (BBC) 蘇格蘭交響樂團、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及加利西亞交響樂團等。室樂方面,古西薛托常與馮・奧特、克勞福-菲利普斯、阿爾斯達特、朗歇治、莫斯狄倫等演奏家合作。
古西薛托於2013年獲得北歐理事會的音樂大獎,並獲評審讚揚為「小提琴家中的精英」。
曾捷麗熱衷於鋼琴獨奏及室樂演奏。繼美國烏斯特室樂節以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出外,她亦獲邀於歐洲、亞洲及美洲舉行多場演奏會。近年應康樂文化事務署邀請,於香港大會堂演奏廳舉行鋼琴獨奏會。曾氏曾多次與樂團演奏鋼琴協奏曲,合作過的指揮家有法朗、辜柏麟、坎沛斯崔尼等。 曾氏熱愛室內樂演奏及二重奏。常與著名音樂家合作,包括小號手湯遜, 索默哈爾德、 艾歐、 密利維斯基等。近年,曾氏被邀請到西班牙和澳洲演出。其後也聯同 La Sax 在中國多個城市演奏鋼琴與薩克斯風的音樂會。曾氏更與湯遜為國際小號協會錄制《巴赫詠嘆調三重奏》。此外,作為Eastman Broadband Ensemble(美國一新音樂室樂團)成員之一,她參與了由Urtext Record Label 所出的唱片《Diaries: Works for Large Ensemble》。 曾氏擁有美國伊士曼音樂學院博士學位。除了專注演奏,曾氏也熱心教學。於2008年至2011年在羅切斯特大學及伊士曼音樂學院當Barry Snyder教授的鋼琴助教。現於香港浸會大學鋼琴系任教,並於香港演藝學院任教鋼琴室內樂及重奏演奏藝術。
弗拉迪米爾‧孟德爾遜生於羅馬尼亞一個顯赫的音樂世家,既是獨奏家,亦活躍於室樂演奏、作曲及編曲的工作。他曾經為多間唱片公司灌錄了多張唱片,並經常獲著名國際音樂節爭相邀約,與全球一流音樂家合作。
孟德爾遜多次前往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突尼西亞、日本、南韓、香港、南美等地演出,足跡遍及幾乎每一個歐洲國家。孟德爾遜先後於各個著名表演場所獻技,如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和格佛廳、柏林愛樂音樂廳、慕尼黑的海格勒斯音樂廳、倫敦的韋格蒙音樂廳、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維也納的音樂協會、莫斯科音樂學院、蘇黎世音樂廳及布加勒斯特愛樂廳等。作為一個多產的作曲家,孟德爾遜的作品非常多元化,包括寫給不同樂器的獨奏作品、也有替混聲合唱團、室樂、交響樂及室內樂團創作。此外,他亦有替芭蕾舞、舞台劇及大銀幕編寫音樂。
孟德爾遜自2005年起開始出任享負盛名的芬蘭庫赫莫室樂節的藝術總監。他亦曾經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教授室樂,是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孟德爾遜又分別於海牙、艾森、博洛尼亞任教,並經常獲邀於世界各地主持大師班。
孟德爾遜自2013年起與垂誼樂社合作無間,多次於「樂‧誼國際音樂節」及「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中亮相,深受觀眾愛戴。
國際知名鋼琴家雲帕賴於協奏曲獨奏家、室樂演奏家及獨奏家的角色間遊走,演奏曲目範圍甚廣,從巴赫到前衛作品都駕馭自如,他亦與多位當代作曲家合作,並首演了多個鋼琴獨奏及室樂作品。曾與他合作的著名作曲家包括布利茲、德和夫、杜提耶,以及同樣來自芬蘭的哈帕寧及喬爾比奧。
雲帕賴曾踏足美國、歐洲、日本及澳洲巡演,與墨爾本交響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英國廣播公司(BBC)交響樂團等名團合作,並於芬蘭庫赫莫室樂節及法國拉羅克.昂迪榮國際鋼琴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中亮相。
雲帕賴畢業於芬蘭著名西貝流士音樂學院,隨後於瑞士巴塞爾音樂學院學習,師隨大師茲馬曼,並研習管風琴、古鋼琴及擊弦古鋼琴,而俄羅斯裔鋼琴家博茲諾更是雲帕賴一直以來的導師。
雲帕賴近年集中演出貝多芬和莫札特的所有鋼琴奏鳴曲,以及貝多芬的所有鋼琴協奏曲及室樂奏鳴曲。《波士頓環球報》曾讚許他的一場貝多芬獨奏會:「他充滿力量的優秀演奏令觀眾記起貝多芬的音樂是多麼具開創性。」
雲帕賴的唱片集囊括作曲家布利茲點名要求他灌錄的三首奏鳴曲作品 (《衛報》讚揚為「布利茲鋼琴作品中最好的錄音」)、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於2014至2016年間由Ondine唱片發行) 等唱片。
除演奏外,雲帕賴積極進修,於2011/12樂季期間於美國哈佛大學音樂系作客席學者研究音樂學和理論,深入研究18世紀維也納音樂。
鄺勵齡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女高音,曾贏得奧地利第18屆泰利亞雲尼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觀眾獎及最佳女高音獎、意大利柳金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以賽奧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以及比利時第七屆美藝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
鄺氏畢業於荷蘭皇家歌劇學院、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及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鄺氏曾擔任的歌劇角色包括浦契尼《杜蘭朵》的柳兒和《蝴蝶夫人》的蝴蝶、比才《卡門》的米凱拉、馬斯卡尼《鄉村騎士》的聖圖沙、莫札特《女人心》的費奧迪麗姬和《費加羅的婚禮》的伯爵夫人,以及唐尼采蒂《安娜布連娜》的安娜等。
鄺氏除了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2014年度藝術新秀獎(音樂)外,亦入選2015年度民政事務局局長獎勵計劃。鄺氏曾獲邀參與不同國際音樂節,其中包括香港藝術節中擔演歌劇《蕭紅》的主角蕭紅及歌劇《大同》的康同壁,以及荷蘭格克頓音樂節中莫扎特歌劇《女人心》的費奧迪麗姬。
中提琴家劉子正以獨奏及室樂演奏家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其演奏獲《費城詢問報》稱許為「精準優雅」。劉氏曾在多項國際賽事中摘冠,其中包括2014年的普林羅士國際中提琴大賽及2012年的美國星光藝術家全國面試。劉氏演跡遍及北美、歐洲及亞洲。他亦多次亮相垂誼樂社的音樂會,以及參與芬蘭庫莫赫室樂節的演出。
劉氏曾經以獨奏者身份與費城室樂團及特倫赫姆獨奏家樂團合作。他又曾於德國柏林的基辛格頒獎禮上亮相,並且與享負盛名的東京四重奏同台演出。劉氏在學期間為寇蒂斯學院交響樂團的中提琴首席。此外,他又曾經擔任上海交響樂團首席,以及聖地亞哥交響樂團及哈利斯科州愛樂樂團的客席首席中提琴。
劉子正先後畢業於寇蒂斯學院及柯爾本音樂學院,師承中提琴家迪亞茲、克萊蒂及費拉舒曼。劉氏亦曾經接受著名的艾默森弦樂四重奏、瓜奈利四重奏及東京四重奏的室樂指導。
劉氏曾在世界各地舉行大師班,包括了倫敦皇家音樂學院、蘇州大學、邁阿密的新世界藝術學院、華盛頓音樂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等。劉氏最近獲委任為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的中提琴教授。
菲力彼尼從年少開始學習音樂,隨後更跟名師福尼埃學習,於1964年贏得日內瓦國際大提琴大賽冠軍。
1968年,菲力彼尼與鋼琴家卡尼諾及小提琴家法拉利斯組成米蘭三重奏 (後來小提琴由頂尖音樂家合奏團團長斯爾布頂替);近期又創立了阿卡度四重奏。他的室樂伙伴包括波里尼、阿卡度及卡尼諾等著名演奏家,樂踪更遍佈世界各地的音樂廳-米蘭史卡拉劇院、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柏林愛樂廳、維也納音樂協會、慕尼黑賀古里斯音樂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紐約林肯中心、悉尼歌劇院及東京三得利音樂廳等;亦於多個著名音樂節演出,包括琉森音樂節、史伯力圖音樂節、馬寶路音樂節 (獲鋼琴家沙堅多次邀請)、愛丁堡藝術節及薩爾斯堡音樂節等。
菲力彼尼致力於教育,任教於羅馬音樂學院、布拉格莫札特音樂學院,與阿卡度、朱蘭納及佩特勒奇等大師一同於意大利克雷莫納史托法學院任教,並於米蘭音樂學院擔任榮譽教授。菲力彼尼亦曾於世界各地舉行大師班,包括瑞士亨德密特學院、加拿大班夫大學、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大學及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等。
多位作曲家翹楚曾為菲利彼尼題獻作品,計有貝利奧、唐納托尼及史格亞連諾。1997年,瑞士意大利銀行基金會向菲利彼尼頒發獎項,表揚他對瑞士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發展作出的貢獻。
菲利彼尼演奏用的大提琴為1710年製的史特拉底瓦里「Gore Booth」名琴。
鄭靖楠的作品風格多樣,由器樂,獨唱,到大型多媒體或即興作品均有涉獵,他亦曾為交響樂團、室樂團及爵士樂隊譜曲。鄭氏獲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全額獎學金,現於香港演藝學院攻讀碩士學位,主修作曲。
在2016年,他為20位表演者所寫的《碎》入選2016 Ablaze Records SINFONIA唱片系列。他為中樂團而寫的《聚散》亦被香港中樂團選中於「心樂集2016》音樂會中演奏。其薩克斯管八重奏《喧》更為他贏得由香港作曲家聯會及香港電台主辦的「音樂新一代2016」第三名。
為長笛、單簧管和鋼琴所寫的《分裂》被Ensemble Chromoson及奧地利香港作曲家聯盟選中,並在維也納舉行的香港維也納音樂節中首演。他的電子音樂《時間和地球》亦被MUSLAB挑選和廣播。
鄭氏同時為鋼琴、中提琴演奏家及呼麥演唱者。2016年,他考獲鋼琴FTCL演奏文憑。
魏寧一憑超卓的琴藝及深度的演繹贏得土耳其卡內蒂國際小提琴大賽奪得第四名,並於勛菲爾德第一屆國際弦樂比賽室樂青年公開組冠軍。
魏氏五歲起開始學習小提琴,2003年獲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取錄,師承徐悅教授。魏氏於2009年獲獎學金入讀香港演藝學院,隨馬忠為教授進修,2017年以優異成績修畢碩士課程畢業。魏氏曾以獨奏身份與演藝交響樂團及深圳藝術學校聯合樂團合作,並且參與多位小提琴大師的大師班,如雲基洛夫、林昭亮、何為、錢舟、胡坤、薩斯曼斯豪斯、徐惟聆、姜東錫、童衞東。他又曾經以告士打道弦樂四重奏成員身份參與由上海、史曼諾夫斯基、班特維斯基、智利茲利安、安德里安、米羅、德布西及邁亞密弦樂四重奏等舉辦之大師班。
魏氏多次獲垂誼樂社邀請參與「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及「樂‧誼國際音樂節」,先後於2016年及2017年與李垂誼、古西斯托及弗拉迪米爾.孟德爾遜等國際著名音樂家同台演出。
魏氏現時是香港演藝學院初級音樂課程的導師。
馬文皓現在是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師承史德琳、盧韋歐和衛庭新。馬氏在本地及海外比賽中獲獎無數,包括香港學校音樂節和英國長笛社學生比賽。他曾於高威爵士、羅拔泰路、羅琛琪、艾奧亞和拉姆斯爾等長笛大師主持的大師班中演出。
馬氏亦曾參與香港管弦樂團的Share the Stage計畫,由馬捷爾和艾遜巴赫指揮,還有由垂誼樂社舉辦的樂團培訓項目,在華倫格連指揮下與倫敦室樂團演出。他曾以獨奏者身份於「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系列的「親子律動學音樂」節目、「都市叢林的室樂園」音樂會及2016和2017「樂.誼國際音樂節」中亮相。
麥氏從小學習二胡,啟蒙自張曉暉老師。隨後於中學時期參加香港演藝學青少年音樂課程,並於2014年完成演藝學院中樂演奏音樂學士(榮譽)課程及於2016年完成音樂碩士課程,師隨余其偉教授及張重雪女士雙主修高胡和二胡。在學期間,麥氏曾獲頒發埃克森美孚獎學金、匯豐銀行內地交流獎學金到內地深造和垂誼樂社獎學金,以表揚其優秀表現。
麥氏積極參與本地樂團演出,旨在推廣胡琴音樂。麥氏現為香港中樂團全職胡琴樂師及香港胡琴組合「弓弦作樂」成員,並跟隨香港青年中樂團、香港青年中樂團、光國樂團等,分別到澳洲、芬蘭、中國、台灣、澳門等地演出及作藝術交流。
羅乃新是香港其中一位最多面藝術家:她既是鋼琴家,亦是電台節目主持、演員和作家。羅氏曾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並經常應邀主持音樂講座,大師班和出任鋼琴比賽評判。
羅氏以獎學金入讀茱利亞音樂學院,受教於馬蓋斯門下。在該校取得碩士學位後,羅氏又往巴黎及意大利跟隨貝利慕特及阿哥斯提學藝。她在意大利蒙紮贏得第四屆裡那薩拉加略國際鋼琴比賽冠軍;此外,她又在多項國際比賽中獲獎,包括在巴黎舉行的馬瑰烈朗格國際鋼琴比賽。
羅氏曾在英格蘭、歐洲、北美及亞洲各地舉行獨奏會及與樂團合作。她亦曾亮相於香港藝術節樂團及香港小交響樂團。羅氏致力推廣現代音樂,曾在多屆之「音樂新文化」及「國際現代音樂節」中亮相。她曾為電影《情色地圖》、《天長地久》、《源來是愛》及電視劇《洋紫荊》配樂演奏,並灌錄了聖詩專輯《縈繞心間》、與香港中樂團合作的《春江花月夜》及《十面埋伏》和香港作曲家之鋼琴獨奏曲。
胡銘堯是活躍於香港的音樂作家、作曲家及多種不同項目及製作的專才。他是電台節目監製,曾在香港電台第四台製作及主持多個節目,並常在音樂會前講座、與藝術家對談及音樂評論研討會中擔任主講。他的文章廣泛在香港的報章及雜誌出版,他亦每個月為《Hifi 音響》撰稿。今年他亦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余光中詩歌音樂會》擔任節目策劃及在音樂會中朗讀。
林家琦是資深的文化節目編導及主持。由她監製的節目榮獲2017紐約節廣播節目(資訊/紀錄節目:文化與藝術組別)銅獎。 林氏亦為多個主要藝團及教育機構作司儀及錄製旁白。自2011年起為福音電視節目「恩雨之聲」作旁述,又連續兩個樂季為香港管弦樂團的「美樂自悠行」系列作粵語主持。近年參與演出有世界首演作曲家曾葉發,為香港管弦樂團創作的《綻》。她經常為報章雜誌編寫音樂評論文章,出版著作有《筆愛音樂》和《藝評小達人:一天半看懂表演藝術》。林家琦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行政碩士和香港中文大學音樂文學碩士。
英國指揮基斯杜化.華倫格連是倫敦室樂團的音樂總監。他現為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交響樂團的桂冠指揮兼藝術顧問(之前十二年為該團音樂總監)和青年音樂家基金會主席。過往五十年來,他曾指揮世界各大傑出樂團,如費城樂團、明尼蘇達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休斯敦交響樂團、聖路易斯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密爾沃基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溫哥華交響樂團及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 在英國,他曾與愛樂樂團、皇家愛樂、倫敦愛樂、皇家利物浦愛樂和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合作。在歐洲,他曾指揮比利時國家交響樂團、蘇黎世室樂團、愛爾蘭國家交響樂團及冰島交響樂團。他在東亞地區曾指揮香港管弦樂團、NHK(日本放送協會)交響樂團、讀賣日本交響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札幌交響樂團及KBS(韓國放送公社)交響樂團。 除了國際演出之外,他亦曾經獲邀指揮皇室婚禮,如威爾斯親王和康和公爵夫人(溫莎聖喬治教堂,2005年)、劍橋公爵及公爵夫人(西敏寺,2011年)及薩塞克斯公爵及公爵夫人(溫莎聖喬治教堂,2018年)。他曾在德魯里巷皇家劇院為英女王壽辰指揮倫敦室樂團(八十大壽)及愛樂樂團(九十大壽)演出,以及在白金漢宮為威爾斯親王六十壽辰指揮音樂會。 他以指揮身份為廣大廠牌錄音,如Sony、Philips、Virgin EMI、Chandos、Decca和Deutsche Grammophon,他和倫敦室樂團合作的錄音由Signum Classics發行。 華倫格連自小接受小提琴訓練,19歲便成為威爾斯BBC(英國廣播公司)國家樂團團長,從此開展其音樂事業,25歲時加入由穆蒂指揮的愛樂樂團,其後在馬連拿爵士領導下的聖馬田樂團擔任團長。他曾以小提琴獨奏身分錄製莫札特、韋華弟和孟德爾遜的協奏曲,並經常於歐洲各地以獨奏身份演出,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聯同聖馬田樂團到柏林愛樂的演出。 他是皇家音樂學院院士,曾任該院教授八年,在各大電視、電台節目如著名的 BBC逍遙音樂會,亦經常可以看到他的蹤影。 相片:Jeff Cravotta
倫敦室樂團由伯納德於1921年創立,是英國首個專業室樂團,樂團最近剛慶祝成立百週年誌慶,過往一百年來,倫敦室樂團贏盡觀眾愛戴,並成為英國其中一個最扣人心弦及最具包容能力的音樂團體。 倫敦室樂團矢志支持新音樂風格,並提倡新音樂創作,一直委約不同作曲家創作新曲,曾在英國首演史特拉汶斯基、佛漢.威廉士、浦羅哥菲夫、亨德密特、浦朗克、戴維斯爵士、麥美倫、華莉-高漢、法蘭絲-荷德、加比爾.浦羅哥菲夫和哥爾夫的作品。 除了常規演出,倫敦室樂團同時舉辦「音樂交匯處」計劃,透過共同演奏音樂的體驗,為來自不同社會及經濟背景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發展藝術及社交能力的機會。 相片由 Upstart Productions提供
鋼琴家卡尼諾為古典音樂界的元老級傳奇人物。有許多作曲家為他譜曲,當中包括貝利奧、安沙基、多納托尼、布索提、卡其爾、林姆、西納基斯和利巴曼等。卡尼諾多次與全球頂尖的弦樂大師合作,計有帕爾曼、哈雷爾、阿卡度、穆洛娃及烏吉等,亦曾以獨奏家及室樂音樂家身份到歐洲、日本、澳洲及美國等地巡演。
自1953年起,他與鋼琴家巴里斯達長期合作,組成鋼琴二重奏,亦與小提琴家戈里羅夫和大提琴家柏爾姆組成享譽國際的米蘭三重奏。卡尼諾灌錄了大量唱片,包括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與哈雷爾合奏的孟德爾遜大提琴與鋼琴作品集,與穆洛娃合作、 浦羅哥菲夫、拉威爾及史特拉汶斯基作品集 (獲愛迪生唱片獎),卡西拉作品全集,與希夫及著名敲擊樂組阿瑪迪打合作演奏巴托《雙鋼琴與敲擊樂奏鳴曲》,以及德布西鋼琴作品全集的首張大碟等。
卡尼諾對音樂教育不遺餘力,曾於米蘭及伯爾尼的音樂學院任教,於歐洲各地教授大師班,亦於意大利塞維素市舉辦三年一度的鋼琴深造課程。卡尼諾是威尼斯雙年音樂節的音樂總監 (1999-2002年),亦著作了《室樂鋼琴家手冊》(1997年出版)。他亦是一位作曲家,作品包括鋼琴獨奏及室樂。
舉世知名的小提琴家姜東錫現為首爾延世大學教授,法國MusicAlp音樂節和韓國首爾之春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姜東錫師承小提琴大師伊凡.葛拉米安,曾經在多個世界大賽屢獲殊榮,包括:蒙特利爾國際比賽、倫敦卡爾.弗萊什國際比賽、布魯塞爾伊莉莎伯女皇國際大賽等。姜氏憑藉著在甘迺迪藝術中心的首演和與小澤征爾的合作,在國際樂壇上聲名鵲起。
姜氏經常在主要的音樂廳及國際音樂節演出,並多次於美國各大樂團亮相,計有費城、克利夫蘭、洛杉磯、聖路易斯、三藩市、巴爾的摩、華盛頓等。此外,他又曾與多個世界頂尖樂團合作,包括倫敦愛樂樂團、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哈雷管弦樂團及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皇家蘇格蘭國家管弦樂團、法國及比利時國家樂團、德國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波蘭國家樂團,以及慕尼黑、斯圖加特、聖彼得堡、莫斯科和鹿特丹等地的樂團。姜氏合作過的殿堂級指揮家包括杜托華、小澤征爾、馬蘇爾、賈維、曼奴軒、沙羅倫、斯拉特金、鄭明勛、諾靈頓爵士、楊遜斯、拉沙里夫、尾高忠明和賀壁等。姜氏又曾應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之邀擔任客席藝術家,在紐約及美國各地巡迴演出。
姜氏熱衷於室樂演奏,是各地室樂節的常客,曾經獲邀參與意大利斯波萊托、美國聖塔菲和紐波特、芬蘭庫赫莫和康塞爾美、西雅圖、蒙特利爾及澳洲等地的室樂節。此外,姜氏又多次應邀為國際小提琴賽事擔任評委,其中包括伊莉莎伯女皇國際大賽、維尼奧夫斯基大賽、曼奴軒大賽、朗安蒂博迪大賽等。
姜氏的錄音廣獲樂評激賞,更曾贏得法國查理‧哥斯學會唱片大獎及新唱片學會唱片大獎。他的華爾頓小提琴協奏曲唱片獲《留聲機》雜誌列為「每月精選」,並獲提名角逐2000年留聲機大獎。
姜氏獲法國政府授予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以表彰他於文化藝術領域的傑出貢獻。
皮洛素被譽為最優秀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之一,師承多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名師,包括大名鼎鼎的利奇、吉特利斯、奧森、培利和皮凱森。小提琴大師吉特利斯曾讚賞皮洛素為「頂級獨奏家、室內樂演奏家及教育家,是這行業的光榮和未來」。
皮洛素十歲時在作曲家貝里奧指揮下初試啼聲,此後開始活躍歐洲樂壇,既擔任獨奏與樂團合作,也舉行獨奏會及演奏室樂,曾在芬蘭庫赫莫室樂音樂節、瑞士阿嘉莉殊音樂節、米蘭音樂會協會、莫斯科國際音樂廳,新加坡太陽節、日內瓦阿斯佩爾音樂節和法國康城電影節亮相。皮洛素又多次參與「樂‧誼國際音樂節」及「樂‧憶古蹟」的演出。
皮洛素曾為瑞士國家電台灌錄浦朗克及聖桑小提琴奏鳴曲、與洛桑室樂團作大規模巡迴演出,又曾與古拜杜連娜、盧博茨基、亞姆耶、卡尼諾演奏室樂。皮洛素獲瑞士紐沙特音樂學院聘為小提琴教授,並曾在意大利和香港舉行大師班。
皮洛素是索尼古典唱片旗下的藝人,曾經與意大利鋼琴大師卡尼諾合作灌錄雷史碧基及布梳尼的小提琴奏鳴曲。皮洛素現於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小提琴導師,而他演奏用的是1755年製的蘭朵夫古董名琴。
鋼琴家吳美樂獲鋼琴大師貝利慕特(拉威爾的門生)賞識,讚譽她為「同輩中天份最高的鋼琴手」,她的演奏曾獲曼奴軒勛爵稱許「具濃郁詩意」。
吳氏是香港活躍及最出色鋼琴家之一,琴音遍及歐洲、北美及亞洲多個國家。她亦醉心於室樂演奏,曾與小提琴大師曼奴軒勛爵在英國及德國合奏。她曾在多個國際音樂節中演出,包括香港藝術節、法國五月藝術節、新加坡藝術節、國際現代音樂節、澳門藝術節、西班牙的Ibiza節、《創意間的親暱》現代音樂節中夥拍兩屆格林美奬得主史托茲曼演出,並分別多次與大提琴家卡爾及英國留聲機室樂獎得主麥金尼四重奏合作。
吳氏亦與多個樂團合作,包括加拿大卡格利交響樂團、前北京中央樂團(現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波蘭愛樂、香港管弦樂團、廣州愛樂交響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及新加坡華樂團等。
吳氏畢業於英國曼奴軒音樂學院及皇家音樂學院,並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取得博士學位。她為2003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2010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最佳藝術家(音樂)獎。她亦曾獲多個比賽獎項,包括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頒發的最高榮譽鋼琴獎-查普爾金獎、倫敦皇家海外聯賽冠軍及莫扎特二百周年國際亞洲鋼琴大賽冠軍等。
吳美樂灌錄過多張唱片,包括由Paradisum發行的《中國現代曲目》及由環球唱片發行的《拉威爾鋼琴獨奏全集》等。
米切爾被權威雜誌《斯特拉迪瓦里》讚揚為「同輩中最重要的小提琴家之一」,更被「歐洲音樂廳組織」(ECHO) 選為英國代表,於「音樂新星」系列音樂會中作獨奏巡迴演出,所到之處包括巴黎音樂城、維也納音樂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布魯塞爾現代藝術文化演奏廳、倫敦韋格蒙音樂廳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繼而與英國皇家愛樂樂團 (特米爾卡洛夫指揮)、英國廣播公司 (BBC) 交響樂團 (希確斯指揮)、英國廣播公司 (BBC) 管弦樂團 (戴維士爵士指揮)、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倫敦愛樂、英國室樂團及聖馬田室樂團等共演。曾合作的知名樂團尚有澳洲室樂團、比利時廣播樂團、華沙小交響樂團、波蘭國立廣播樂團、莫斯科管弦樂團及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等。
作為廣受歡迎的室樂音樂家,米切爾常到世界各地的國際音樂節演出,包括里瑟爾、洛根豪斯、海姆巴赫、梅克倫堡、福爾普文、斯塔雲格、庫赫莫及盧加諾等地。
2000年起,米切爾在家鄉牛津創辦了牛津室樂音樂節,並兼任藝術總監。《獨立報》形容這音樂節「把牛津帶進古典音樂世界的地圖中」,而《每日電訊報》則讚揚這音樂節為「音樂奇蹟」。
米切爾演奏用的小提琴是一把1760年代製的巴利斯特列里名琴,由一個私人家族信託基金借出。
卓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提琴家,曾聯同世界著名樂團柏林音樂廳樂團、布爾戈斯交響樂團、柏林92小交響樂團等作獨奏演出,亦參與多個歐洲及美國的知名室樂音樂節。她的室樂夥伴包括來自紐約愛樂、柏林愛樂、林肯中心室樂協會、大都會歌劇院樂團的成員。卓雅曾於著名樂團擔任首席大提琴及客席首席大提琴,當中包括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樂團 (泰利曼指揮)、柏林國家管弦樂團 (巴倫邦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馬勒室樂團、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斯圖加特巴赫學院樂團等,並曾於歐、亞洲及美國巡演。
卓雅熱衷於音樂教育,曾於西班牙塞維利亞的巴倫邦-薩伊德基金會管弦樂學院、德國斯圖加特音樂與演藝大學及弗萊堡音樂大學任教。寫作也是卓雅的另一專業:她為指揮家巴倫邦的著作《萬物互繫:音樂的力量》(2008年出版) 擔任編輯,亦於2009年出版其著作《跨越國界的樂團:西東合集管弦樂團的聲音》。
勒蒂耶克是當今最出色的單簧管大師之一,樂蹤遍佈全球。他精通所有單簧管曲目, 多次與全球頂尖樂團聯手作獨奏演出,並以出色的獨奏和室樂演出征服全球的觀眾。
自他1980年於卡內基音樂廳的首演以來,與勒蒂耶克合作過的大師們包括諾拉斯、卡華高斯、羅斯托羅波維奇、荷夫曼、沙漢姆、巴舒密特、梅紐因、郭東尼、路迪、阿摩亞也爾及康投魯等,也與莫斯科名家樂團、塔利赫四重奏、布拉扎克四重奏及林賽四重奏等合作。曾與勒蒂耶克合作的名團包括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英國室樂團、圖魯斯室樂團、國立圖魯斯管弦樂團、薩爾茲堡莫扎特室樂團及法國國立廣播愛樂樂團,並於歐洲、美國、中東及遠東巡演。
勒蒂耶克是法國布沙爾斯音樂節的音樂總監。而他為拿索斯、Lyrinx、R.C.A.、Bis及Sonophyl唱片公司錄製的獨奏及室樂唱片曾獲獎無數,當中包括兩個格林披治唱片獎。
勒蒂耶克致力音樂教育,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及尼斯音樂學院任教,亦常於世界各地其他著名音樂學校舉行大師班。
謝愷澤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加拿大華人作曲家。《溫哥華太陽報》曾說他併發專業精神;作曲家Christos Hatzis也指他的音樂遠超過他的年齡。謝愷澤作曲從心出發,對象包括初次音樂聆聽者,以至頂級古典音樂鑑賞家,慕求透過音樂,激發不同背景的聽眾。
他的作品已被多個樂團演出,地點有華盛頓肯尼迪演藝中心,演出樂團包括香港管弦樂團、布爾諾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溫哥華交響樂團、溫尼伯交響樂團、基奇納-滑鐵盧交響樂團、維多利亞交響樂團、埃德蒙頓交響樂團、蒙特利爾當代樂團、加拿大銅管樂團、日出、西西里和波西里弦樂四重奏樂團等等。
謝愷澤贏取的獎項包括2015年華盛頓國際作曲比賽,2014年加拿大音樂中心大草原新興作曲家獎,東卡羅來納大學新興音樂管弦樂作曲比賽,2013 Trio Anima Mundi國際作曲家比賽和羅伯特・阿瓦隆國際作曲家大賽。
謝愷澤出生於香港,少年時在英國和加拿大學習鋼琴和作曲。除了獲得哥倫比亞大學作曲學士學位外,還持有多倫多大學作曲碩士學位,目前正於多倫多大學攻讀作曲博士學位。
王宇軒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電子音樂及作曲學士課程,師隨伍巧怡小姐。王氏熱愛作曲,曾經參與《鳥南飛》及《幽閉的空間》的多媒體的演出, 並創作及監製其多媒體音樂會「真。我」。2015年,王宇軒以前水警總部為靈感創作《茶。靜。》,在「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中首演,並於翌年被邀請到芬蘭庫赫莫音樂節再度演出。此外王氏又熱衷於編曲和配樂,他為動畫《沾寒沾凍》創作的配樂,在 2016年Feel The 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獲最佳原創配樂提名。王宇軒於去年的「樂‧誼國際音樂節」為兒童音樂會編曲。
王宇軒於2018年澳大利亞音樂學院修讀作曲及製作碩士課程,師隨Eric Chapus,並為「愛世界音樂會」擔任音樂總監一職。
賈楠,生於北京,4歲學習鋼琴, 7歲開始師從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宋濤老師。10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及後入學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2005年16歲,考入美國紐約巴德大學,師從著名大提琴家彼得‧韋利。2009年考入香港演藝學院,師從王磊教授。在學期間加入告士打道弦樂四重奏,並積極參加大師班和校外的音樂節表演,曾參加的大師班包括上海、安德里昂、茱莉亞、齊瑪諾夫斯基、彭德雷茨基和奇林紀里安等多個弦樂四重奏。 自1999年起,她屢獲個人及室樂獎項,包括第四屆中央音樂比賽少年組第一名和中國作品獎、第三屆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大賽大提琴第三名及第一屆勳菲爾德國際弦樂比賽大提琴第二名和四重奏第一名。 賈氏也曾多次參加國外的夏令營(包括加拿大蒙特利爾 MISQA 國際四重奏音樂節)與大師班(包括大提琴家格里‧霍夫曼、馬友友、納塔莉婭‧沙霍夫斯卡婭及王健)。 賈氏在香港和中國內地舉行過多場獨奏音樂會。她曾於2015「樂.誼國際音樂節」及2017年的「樂‧憶古蹟」音樂會中演出。賈氏也曾多次參加國外的夏令營(包括加拿大蒙特利爾 MISQA 國際四重奏音樂節)與大師班(包括大提琴家格里‧霍夫曼、馬友友、納塔莉婭‧沙霍夫斯卡婭及王健等)。 賈氏於2015年畢業,先後取得學士(一級榮譽)和碩士(優異成績)。及後活躍於於室內樂、樂團、教學,以及在各大音樂節演出。現於音樂機構教學: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部門及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等多個音樂機構教學,並於香港管弦樂團、香港馬勒樂團、香港弦樂團、香港樂團,和紫荊三重奏演出。 賈氏在香港和中國內地舉行過多場獨奏音樂會。她曾於2015「樂.誼國際音樂節」及2017年的「樂.憶古蹟」音樂會中演出。
告士打道弦樂四重奏曾獲勛菲爾德第一屆國際弦樂比賽室內樂青年公開組冠軍,是亞洲區內發展最迅速的四重奏組合之一。他們曾於各大演藝場地演出,包括倫敦皇家音樂學院、西迪恩學院、威爾斯大教堂、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及香港大會堂等等。
告士打道弦樂四重奏為香港演藝學院駐院畢業生四重奏,現由陳浩堂 (曾任邁亞密弦樂四重奏領奏)、馬忠為教授及王磊教授指導。他們曾參與由上海、史曼諾夫斯基、班特維斯基、智利茲利安、安德里昂、米羅、德布西及邁亞密弦樂四重奏等舉辦之大師班。
四重奏近年的重要演出包括與美國邁亞密弦樂四重奏成員合作,於香港演藝學院舉行之蘇海文及湯比達國際藝術家系列 (2013年);由以色列駐港總領事館主辦,與來自耶路撒冷的鋼琴家斯特蘭奇合作的音樂會 (2014年);與鋼琴家李嘉齡合作,在元創方舉行的「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 (2015年);中國成都及汕頭巡迴演出及一場與結他演奏家奧格登合作的音樂會 (2016年)。
告士打道弦樂四重奏現由VM Strings贊助。鄭陽所用的1706 年馬特奧・戈夫瑞勒小提琴、魏寧一所用的1839年朱塞佩・巴爾丹托尼小提琴以及蔡書麟所用的1770年洛倫佐・斯托里奧尼中提琴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借出,徐婷所用的1836年西門・安德魯・科士打大提琴由演藝學院友誼社 (SAPA) 慷慨借出。
琵琶演奏家邵珮儀生於香港,2016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師隨張瑩,獲頒音樂碩士學位,現為香港中樂團樂師。 邵氏早年隨李萍學習琵琶,曾得著名琵琶演奏家楊靖教授和任宏教授指導。另外,邵氏也分別隨王彩珍和羅晶學習過南音琵琶和古箏。 與邵氏合作過的著名音樂家包括俄羅斯中提琴家及指揮巴舒密特、大提琴家李垂誼、中提琴家弗拉迪米爾・孟德爾遜,以及小提琴家皮洛素。此外,邵氏經常獲莫斯科獨奏家樂團邀請,擔任客席演奏家,曾在索奇冬季國際音樂節(2017及2019)、俄羅斯文化節(2019,北京及天津)、巴舒密特國際音樂節(2018,俄羅斯)、普洛斯高音樂節(2016,意大利),以及十二月之夜音樂節(2016,俄羅斯)演出。2015年,邵氏應邀到芬蘭庫赫莫室樂節演出,成為該音樂節首位獲邀亮相的中樂演奏家。 2021年,邵氏與香港中樂團嗩吶助理首席胡晉僖合作,在香港中樂團音樂會《霓城》演出,2019年隨香港中樂團到希臘參加雅典及埃皮達魯斯音樂節演出,擔任琵琶獨奏。2018年,獲香港實驗流行樂隊「聲音試管」邀請,在美國三藩市吵鬧流行音樂節演出;又與指揮肖超及香港中樂團合作,在樂曲《雲山春色》中擔任獨奏,更在第三屆阿爾達米拉香港國際結他研討會中,與演藝愛樂合作,擔任譚盾《琵琶及弦樂隊協奏曲》獨奏。 邵氏曾贏得多項殊榮,包括廣東省第二屆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合奏組金獎、「青樂杯」(香港)國際青少年琵琶比賽獲海外組銅獎,以及香港國際青少年器樂大賽青年專業組獲優秀表現奬。
林杏儒於北美及大中華地區擁有超過二十年的國際藝術管理及教育經驗,曾替費城樂團、紐約藝術家協會及新澤西交響樂團等著名藝術機構管理樂團和舉辦音樂會,為芝加哥大學的音樂會系列擔任項目顧問,亦曾協助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在內地、台灣及香港的籌款事宜。
林女士曾於主要為本地弱勢學童安排交流活動的機構香港AFS國際文化交流擔任發展總監。最近,她更替著名柯蒂斯音樂學院管理其到香港的亞洲巡迴演出。
林杏儒於以音樂系獎學金取得杜肯大學鋼琴演奏學士 (副修小提琴演奏),亦以亨氏獎學金完成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藝術管理碩士學位。
鄭新文曾任職多個香港藝術機構的主管,包括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 、香港藝術發展局秘書長、香港電台第四台台長 、香港管弦樂團助理總經理 (市場及發展) 等。
2002年起,鄭氏從事顧問和藝術管理教學工作,2005-08年任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系主任及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汕頭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北京長江商學院等任教藝術管理研究生課程, 現時正在替香港教育學院開展一系列在職藝術管理人員培訓課程。
鄭新文是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創會董事,並於1991-1994年出任會長。他現時擔任的社會服務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場地伙伴計劃委員會主席、香港政府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 (藝術行政)、香港兒童合唱團董事等。
他的著作《藝術管理概論:香港地區經驗、國內外案例》銷量超過5000本。
王志聰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隨二胡大師湯良生學習中國胡琴演奏及葉詠詩學習西洋樂隊指揮,先後獲得演藝深造文憑、專業文憑、文學士及文學碩士學位。 王氏曾到多個地方演出及交流,包括意大利、法國、澳洲、美國及波蘭等地;亦活躍於本地樂壇,曾應香港電台邀請舉辦「樂壇新秀」獨奏會,指揮香港青年中樂團小組奪得香港青年音樂家大獎冠軍,以及為「本港作曲家作品音樂會」及「國際現代音樂節」執棒,備受好評。 王氏於1997年起加入龢鳴樂坊,曾參與多個重要演出,包括香港藝術節、「法國五月」藝術節、「樂.誼國際音樂節」及華人作曲家音樂節等;亦曾與多個本地及外地的中、西樂團合作演出。王氏現於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兼職講師。
年輕小提琴家寧峰以令人驚歎的技巧,極其抒情的藝術表現和華麗精湛的演奏享譽世界。寧峰不單是多個重要的國際大奬的得主,更於2006年獲得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他曾以獨奏家的身份與布達佩斯管弦樂團 (指揮:伊萬・費舍爾)、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 (指揮: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斯特拉斯堡愛樂樂團 (指揮:湯沐海) 等世界一流樂團合作。在極富聲望的德國石荷州音樂節、悉尼歌劇院、柏林音樂廳等頂級音樂廳都會發現他的身影。
除此之外,寧峰也為荷蘭音樂頻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 灌錄了多張好評如潮的唱片,計有近期與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灌錄的: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較早期灌錄的、包括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的獨奏大碟。他演繹帕格尼尼、克萊斯勒作品的首張大碟獲《高保真音響試聽》(Audiophile Audition) 雜誌的極高評價:「你會被(寧峰)這張專輯的技藝所震懾……」。
寧峰的演奏用琴是一把1721年的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名為「麥克米蘭」,由飛躍演奏香港有限公司 (Premiere Performances of Hong Kong) 安排借用。
凌顯祐為香港管弦樂團首席中提琴,亦曾以獨奏身份與香港管弦樂團演出,獲高度評價。
凌氏自六歲開始跟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林耀基教授學習小提琴。他在童年時已經以小提琴獨奏身份與香港葉氐兒童合唱團巡迴演出。他曾與香港中樂團及中國廣播愛樂合作,並在香港、北美及歐洲舉行獨奏會。
他是一位活躍的室內演奏家,曾與李垂誼、拉萊度、林昭亮和上海弦樂四重奏等國際著名的藝術家和組合合作,又曾獲邀於享負盛名的加拿大班夫藝術中心擔任客席室樂音樂家。
凌氏於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任教。
來自芬蘭的揚・艾力・古斯塔夫森是當今國際樂壇極之出色的大提琴家。作為歐洲青少年音樂家比賽和國際青年演奏藝術家甄選的雙料冠軍得主,古斯塔夫森與諸多世界著名的樂團有過合作,其中包括:倫敦交響樂團、芬蘭阿凡提室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赫爾辛基愛樂和柏林、瑞典、芬蘭、丹麥以及荷蘭廣播交響樂團等。古斯塔夫森的身影頻繁出現在許多全球最著名的演奏廳,例如:華盛頓肯尼迪中心、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紐約愛麗絲杜麗演奏廳、東京三得利音樂廳等。
除了演奏之外,古斯塔夫森亦為芬蘭羅維薩西貝遼士音樂節的藝術總監。Ondine唱片為他錄製的專輯分別在1994和2000年被芬蘭國際唱片業協會提名為年度唱片。
龢鳴樂坊於1997年成立,由六位中樂演奏家包括盧思泓 (笙)、朱紹威 (笛/蕭)、王志聰 (胡琴)、潘雅詩 (揚琴)、邱丹青 (箏) 及林灒桐 (琵琶) 組成。樂坊以推廣中國傳統音樂及現代音樂為宗旨,希望在發揚傳統國粹的同時,能為中樂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自成立以來,樂坊於本地及海外舉辦了多場音樂會,並以多元化的曲目和超卓的技巧贏得廣泛的支持。近年的重點演出包括與現代音樂組合《焦點.樂聚》合作,於2009年在芝加哥演出,以及於2011年由香港小交響樂團策劃的Artistree系列中演出。
龢鳴樂坊於2011/12年度獲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邀請擔任該系的駐校藝術家。
尤利・巴舒密特被譽為「中提琴界的巴格尼尼」,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傳奇。他讓中提琴史無前例地以獨奏身份亮相。小提琴家甘祈頓稱讚他為「當今最偉大的中提琴大師」,《泰晤士報》形容「毫無疑問,他是當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巴舒密特1976年贏得慕尼黑國際中提琴比賽第一名,從此展開國際的演奏事業。他特別擅長演奏二十世紀的中提琴作品,並經常與頂尖的音樂家演出,在國際舞台間保持獨特的個性而贏得稱譽。
世界各地的作曲家譜寫中提琴音樂獻給巴舒密特,至今已多達五十餘首。巴舒密特的足跡更遍佈世界各地,全球幾乎所有頂尖的樂團都曾邀請他作獨奏。與他合作過的指揮大師多不勝數,包括羅斯卓波維契、戴維斯爵士、葛濟夫、馬素爾、凱亭、力圖爵士、布列茲等。室內樂方面,多位樂壇巨星都與他合作無間,包括里希特、羅斯卓波維契、慕達、雲基洛夫、甘祈頓、亞嘉莉殊等。在2013年1月,全球最具聲望的音樂家歡聚一堂,為巴舒密特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慶祝他六十大壽。他是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榮譽院士。
巴舒密特在BMG、索尼唱片、德意志留聲機等公司旗下灌錄了許多唱片,也曾贏得多項殊榮,包括金音叉獎和格林美獎。其他與德意志留聲機合作的唱片,包括與慕特灌錄的莫扎特室樂協奏曲、與亞嘉莉殊、甘祈頓與米斯基演出的布拉姆斯第一鋼琴四重奏,與及最近與布列茲領導的柏林愛樂樂團演奏巴托協奏曲。
巴舒密特演奏的中提琴購於1971年,是一部泰斯多雷1759年製的中提琴,與莫扎特曾演奏的型號相近。
莫斯科獨奏家樂團在藝術總監尤利・巴舒密特的領導下,被傳媒譽為「傲視同儕的室內樂團」。樂團至今已舉行超過一千三百多場音樂會,足跡遍佈五大洲超過四十多個國家,亮相於眾多著名的演奏廳,例如卡內基音樂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東京三得利音樂廳、柏林愛樂音樂廳、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哥本哈根音樂廳等,近期更獲邀於2014年索契冬季奧運會閉幕禮上演出。
此外,樂團也曾與多位樂壇巨星合作過,包括力克特、甘祈頓、羅斯卓波維契、雲基洛夫、利賓、明茲、韓迪絲、高威、諾曼和妮卓高等。樂團為百代唱片、索尼古典以及ONYX灌錄的許多唱片,廣受樂評激賞。
莫斯科獨奏家樂團於1992年創立,由創辦人巴舒密特招聚的一班莫斯科國家音樂學院的精英所組成。樂團曲目愈來愈繁多與廣泛,包括古典音樂中的經典作與當代作曲家的新作,同時亦有古舊而少有演出的作品。於是,樂團演奏過不少亮麗而有趣的首演樂曲,亦成為樂團曲目的特點。
馮迪倫的作品曾於阿提拉斯樂隊作曲比賽、第十屆盧森堡小交響樂團國際作曲大賽等比賽獲獎,於本地及世界各地之音樂節中演出,亦曾獲南韓國立古樂中心、阿提拉斯樂隊等委約作曲。馮氏正為2015年米蘭世博的Feeding Music計劃譜寫新,是香港唯一獲選的作曲家。
馮氏現於香港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 (作曲)。
劉曉江的作品曾於本地,日本、意大利等國家首演和演出。劉氏的作品多是室樂,包括鋼琴三重奏《荊棘》、單簧管四重奏《蕭》、弦樂四重奏《雨花石》等。他的中提琴獨奏作品《香、味》曾於2013年11月舉行的《聲影集:香港・一刻》音樂會上由香港創樂團演出。
劉氏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學士學生,主修作曲。
黃俊諱的創作範圍頗廣,有室樂、管弦樂、音樂劇及電影配樂等,其作品曾於美國華緯達交響樂團 (Veridian Symphony Orchestra) 舉辦的國際作曲比賽及香港新一代音樂會蠃得冠軍,亦屢次在主要的國際作曲盛會上演出,包括ISCM國際現代音樂節2012 (比利時)、第五十九屆國際作曲家論壇 (瑞典) 及第三十六屆Manuel Enríquez國際新音樂論壇 (墨西哥) 等。
黃氏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音樂博士 (作曲) 候選人,師隨李允琪教授。黃氏於2010、2013及2014年三度獲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的獎學金,部份作品樂譜及錄音由香港作曲家聯會出版。
何舜然現於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系修讀學士,師隨郭嘉特教授。她在東京舉行的第十五屆亞洲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中勇奪金獎及傑出獨奏家獎,亦曾於香港校際音樂節比賽中囊括多個獎項。
蔡君賢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 2012年考進香港演藝學院,師隨馬忠為教授。蔡氏於2013年獲獎助金前往美國科羅拉多州參與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於當地隨小提琴家施維婭‧羅森伯格、 田中直子及詹士‧鄧函學習。
蔡氏於香港演藝學院以一級榮譽取得學士學位,其後以優異成績完成碩士學位課程。蔡氏現時為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導師及香港小交響樂團特約樂手,並與意大利名制琴家普利瑪維拉父子緊密合作。
關振明教授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主修音樂理論、指揮和古典吉他,現任教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關博士曾在香港電台、無線電視台以至康文署舉辦的講座作一系列與藝術有關的介紹。
關氏也是一名資深的演講家代表過香港贏取國際演講比賽,常常當不同活動的主持,和作演講的工作坊。近年來關博士轉戰棟篤笑,成為了香港Takeout Comedy Club的固定演員,並曾在深圳、廣州、上海、新加坡等地演出英語、廣東話和普通話的棟篤笑。
「她充滿自信及力量的演奏令人想起海菲茲。她的音樂語言和演奏具說服力、傳神、敏感和色彩豐富,簡而言之:美妙而令人振奮。」-《史特拉底》雜誌
本田-羅森伯格於1998年在莫斯科舉行的柴可夫斯基大賽獲銀獎後,即開展了她的國際音樂事業。她以獨奏家的身份與世界各地的樂團合作包括貝多芬音樂廳交響樂團、漢諾威NDR電台愛樂樂團、萊比鍚MDR交響樂團、斯圖加特室內樂團、洛桑室內樂團、琉森交響樂團、蘇黎世室樂團、比利時國家交響樂團、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東京交響樂團、布拉格室樂團及捷克愛樂樂團等。本田-羅森伯格灌錄了多張由Oehms Classics發行的專輯且大獲好評。當中收錄布洛赫作品的專輯更曾獲《斯特拉底》選為每月精選之一。
本田的父母分別來自克羅地亞及日本,她曾師隨蒂博爾・瓦爾加及沙勒・布朗學習。2003至2009年她於弗萊堡音樂學院教授小提琴。自2009年起,她於柏林藝術大學出任教授。
米斯自1994年贏得慕尼黑ADR國際音樂大賽後,即震撼古典樂界。此獎項的大提琴組冠軍在米斯贏得大獎前已懸空了17年。自此之後,米斯在世界各地演出,並與著名指揮包括阿殊堅納西、布隆斯泰特、雅諾夫斯基及魏瑟-莫斯特同台演出,曾合作過的樂團包括柏林電台交響樂團、東京交響樂團、巴塞爾交響樂團、海牙愛樂樂團及柏林喜歌劇團交響樂團。
作為一個炙手可熱的室樂好手,米斯曾與多位傑出的音樂家如吉妮‧ 楊森、海倫‧葛莉茉及伊莎貝兒‧ 佛絲特合作,樂隊則包括阿泰米斯弦樂四重奏及奧雲弦樂四重奏。此外他亦是 Fontenay 三人組的大提琴手,隨團曾於世界不同地方演出。自2006年起,他於阿巴度為首的琉森節慶管弦樂團出任首席大提琴。
米斯灌錄的唱片廣受好評,當中包括由Sony Classical出版的首張唱片,唱片收錄了巴赫、柯達伊及杜提雷克斯的作品,並嬴得ECHO 古典音樂獎。米斯曾隨大衛‧格令格斯習琴。自2004年起於柏林藝術大學出任教授。他演奏的兩把大提琴,其中一把於1696年由文森佐・魯杰里製造,另一把於2010年由禾夫剛‧施納布爾製造。
多才多藝的芬蘭歌劇之星維爾琵.賴薩寧原為出色的小提琴家,自轉業為女中音之後,於世界各地演出頻繁,其演出包括普羅旺斯艾克斯藝術節、法國電台呈獻藝術節、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東京武藏野廳、赫爾辛基音樂中心、柏林國家歌劇院,荷蘭歌劇院及於哈雷舉行的韓德爾節。
賴薩寧參與過不少重要演出,當中包括她的首演,於2009年薩爾斯堡藝術節參演路易吉·諾諾的《陽光下沉重的愛》,該製作由梅兹馬赫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緊接其後,2010年她於同一藝術節參與沃爾夫岡·里姆的《酒神》首演。其他重要演出尚包括她2011年首次踏足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參與戈爾丹·尼可力克指揮的荷蘭室樂團的演出;由沙羅倫指揮的法國電台愛樂合唱團和管弦樂團,以及歐拉莫指揮的芬蘭電台交響樂團等的演出。
2012年,賴薩寧推出首張備受好評,由ONDINE出版的CD《馬勒的名作》。她的作品 VIULAJA(小提琴及女中音)表現出她能同時演唱及演奏小提琴的能力。此外,賴薩寧曾於韓德爾的《弗洛里丹特》、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尤莉蒂絲》及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擔演主要角色。多才多藝的賴薩寧除演出之外亦兼任 Oulunsalo Soi室樂節的藝術總監。
林浚逸現於香港科技大學修讀科技及管理學雙學位。他喜愛各類型音樂,包括巴洛克、爵士樂以及融合音樂。入讀大學後,林開始嘗試寫作流行音樂及室樂,並曾跟隨作曲家盛宗亮及Eli Marshall學習作曲。此外,林浚逸亦熱愛合唱音樂,曾編寫無伴奏合唱作品。他是Die Konzertisten合唱團的成員,亦為「實動男」無伴奏合唱小組的音控。林浚逸持有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演奏文憑和中音木笛八級證書。
迪米提‧阿殊堅納西1969年生於紐約,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其後專注於單簧管,師承史先尼,並於1989年入讀琉琛音樂學院。
迪米提西活躍於世界樂壇,合作過的樂團不計其數,包括皇家愛樂樂團、柏林電台交響樂團、捷克愛樂樂團和日本愛樂交響樂團等。2014年,他首次與蘇格蘭室樂團在英國廣播公司逍遙音樂節中演出,為慶祝作曲家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爵士八十歲壽辰,演奏其作品《第四史特拉斯克萊德協奏曲》。
迪米提特別活躍於室樂演奏,曾與高大宜四重奏及浮士德四重奏合作。他又分別與著名歌唱家芭芭拉‧邦妮、艾迪妲‧古貝洛娃;鋼琴家克里斯蒂娜.奧蒂斯、瑪利亞芝傲.皮莉斯、海穆特.德易舒、大衛‧葛魯伯、阿麗亞娜.希琳;大提琴家安東尼.梅內塞斯聯手演出。當然少不了和父親阿殊堅納西及兄長科夫卡同台亮相。迪米提又與布羅茲基四重奏於琉琛音樂節中,首演戴維斯爵士的單簧管五重奏《阿緹密斯贊歌》。
迪米提灌錄過不少唱片,又經常為電台和電視錄音。他曾被邀請到澳洲、西班牙、羅馬尼亞、紐西蘭、新加坡、冰島、瑞士和美國等地主持大師班。
剛滿八十歲的古典音樂巨匠阿殊堅納西,是少數兼鋼琴演奏及指揮的近代音樂家。阿殊堅納西違傳了父母的音樂天賦,1955年於 華沙蕭邦大賽中嶄露頭角,翌年又於布魯塞爾舉辦的伊麗莎白女皇國際音樂比賽中奪魁。阿殊堅納西的音樂事業跨越五十載,他的音樂造詣不單成為樂迷心目中的典範。
過往三十年,指揮工作成為了阿殊堅納西主要的音樂活動。他是愛樂管弦樂團、冰島交響樂團和NHK交響樂團的桂冠指揮。2000年至2015年間,阿殊堅納西出任歐洲聯盟青年樂團的音樂總監;又於2009年至2013擔任悉尼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和藝術指導。他一直與主要樂團合作無間,包括克里夫蘭管弦樂團、三藩市交響樂團和柏林電台交響樂團,並聯同全球頂尖的樂團作客席演出。
阿殊堅納西一直保持他對鋼琴的熱忱,同時亦積極於錄音工作。他所灌錄的曲目甚廣,當中包括以下格林美得獎專集:蕭斯達高維契的前奏和賦格曲、勞塔瓦拉的第三協奏曲(由阿殊堅納西委約創作)、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以及貝多芬的迪阿貝利變奏曲。2013年,為慶祝阿殊堅納西與迪卡唱片公司的長久合作關係,發行了《阿殊堅納西與迪卡50周年》,一套合共50隻的唱片。2014年,迪卡又為他發行了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作品集,同時收錄由他指揮的拉赫曼尼諾夫管弦樂作品。
曼托瓦室樂團成立於1981年,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對風格的注重和以及對音色上的追求備受推崇。1997年,樂團憑著其細膩獨特的風格獲意大利音樂評論人協會頒予意大利最高殊榮的音樂獎項「阿比亞蒂獎」。樂團因為「獨特細緻的風格,將意大利樂器的傳統和古典音樂的曲目融為一體」深受讚許。樂團駐場於被喻為建築和聲學瑰寶的曼托瓦比別納劇院。
歷年來與樂團合作的演奏家包括甘祈頓、貝爾、亞卡度、麥斯基和的令人難忘的皮亞佐拉等。
過去二十年間,樂團先後灌錄了幾套重要的作曲家全集,包括貝多芬、莫札特、海頓和舒曼的作品。樂團曾為個電視和電台節目錄影,包括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巴伐利亞廣播公司和瑞士意大利語廣播電視台。2009年,樂團受意大利音樂雜誌《Amadeus》委託,錄製了三首海頓的交響曲。樂團又與鋼琴家休伊特灌錄了兩張廣受歡迎的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專輯,於2011年由Hyperion唱片發行。
楊雪霏被權威雜誌《留聲機》讚揚為「同輩中最創新的演奏家」,是第一位世界知名的中國結他演奏家,於古典結他演奏界享負盛名。
她於年僅十歲時首次作公開演出,驚為天人,當時的西班牙駐中國大使更送她一把演奏專用結他。她14歲時於馬德里的出道演出更吸引著名作曲家羅德里戈及威廉斯前來欣賞,後者更將自己的兩把結他轉贈給當時她就讀的北京音樂學院。
楊雪霏憑著高超的技藝,於世界各地超過50個國家演出。她與眾多名樂團及名演奏家合作,當中包括大提琴家王健、聲樂家博斯捷及普洛維特保麗、長笛大師占士‧高威爵士、伊利亞斯弦樂四重奏、希斯四重奏及跨界小提琴家大衛·加勒特等。
楊雪霏至今為著名唱片公司灌錄多張暢銷唱片,包括銷量獲金唱片的處女大碟及獲《留聲機》編輯推薦的第二張唱片。2016她曾於英國電視廣播公司(BBC)節目Woman’s Hour,逍遙音樂會及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中亮相,並獲得英國古典音樂雜誌《Classic FM》雜誌選為100名當代最佳古典音樂家之一。
胡索夫是近年的傑出大提琴家之一,以其超卓詮釋力及溫暖抒情的獨特音色,蜚聲於世界各地的舞台,深受觀眾和音樂同儕讚賞。胡索夫曾與國際主要的管弦樂團作獨奏演出,包括德意志電台愛樂樂團和德國州立愛樂樂團、德國威西特伐利亞新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羅馬交響樂團、羅馬尼亞喬治艾尼斯高愛樂、特拉維夫獨奏家合奏團、荷蘭馬斯垂克交響樂團及亞美尼亞愛樂樂團等。
胡索夫是班堡三重奏成員之一,曾與小提琴家蘇嘉文、海格.沙涵和告魯斯曼、夏朗、霍內克、加列斯基以及美藝四重奏等在歐洲主要音樂廳中演出。胡索夫又先後於德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音樂節、艾尼斯高國際音樂節、以色列卡布林音樂節斯洛文尼亞的阿瑪迪奧音樂節以及「樂‧誼國際音樂節」中亮相。胡索夫亦身兼坎普修道院室樂節及普法茲地區蘭道大師音樂會系列的藝術總監。
胡索夫的曲目十分廣闊,曾為拿索斯、Brilliant和Hänssler Classic錄製多張唱片,收錄包括布拉姆斯、貝多芬、舒伯特、蕭斯達高維契、布拉克及舍維爾等人的作品。他的巡演足跡遍佈歐、亞及南北美洲各地。
胡索夫於1997年獲委任為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的大提琴教授,現為北萊茵多德蒙特訓練樂團的藝術總監,為科隆、埃森、杜塞道夫及戴特莫爾德四所音樂學院的學生提供專業訓練。他自2011年起出任新維德室樂音樂營的藝術總監。
瓦哈拉是國際舞台上其中一個最受追捧的小提琴家。她在2000年德國漢諾威姚阿幸國際小提琴大賽勝出。
瓦哈拉生於美國,長於芬蘭,維哈拉自三歲起在拉赫蒂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12歲首次登上樂團舞台,與拉赫蒂交響樂團一起亮相,其後被指揮梵士奇挑選為拉赫蒂交響樂團的「青年獨奏家」,並開始與這個贏得《留聲機大獎》的交響樂團定期合作。瓦哈拉跟英國室樂團建立了特別的伙伴關係,讓她可以在世界各地演出以及與雲基洛夫同台。
2008年12月,瓦哈拉為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及音樂會演出,電視上轉播獲三億個家庭觀看,覆蓋達一百個國家。維哈拉先後於歐洲、美國、南非等地演出,亦曾在中國、香港和南韓作巡迴演奏。
瓦哈拉所用的1678年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由芬蘭文化基金會慷慨借出。
德國鋼琴家特林德被譽為其中一個最多才多藝的鋼琴家。他對古典時期及浪漫時期少有演奏的作品特別感興趣,亦致力推廣當代作品。特林德曾參與錄製超過八十張唱片,以及在歐洲、美洲、亞洲、南非和俄羅斯所有主要音樂場地舉行過音樂會。
特林德生於德國巴伐利亞馬萊斯多爾夫鎮,多次於國內外獲獎,師從福克斯、迪歐、伯殊、奧皮茲和邁辛伯克。
特林德曾與著名班貝格交響樂團、慕尼黑交響樂團、北德廣播愛樂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洛桑室樂團、薩爾茨堡莫扎特學院室樂團和聖彼得堡室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和薩格勒布獨奏者樂團等,以獨奏家身份演出。同時,他亦與無數傑出的音樂家作室樂合奏,包括已故指揮馬捷爾、小提琴家丘瑪琴科、葛林格斯、葛林戈斯、特茨拉夫、古西薛托、懷特格斯及斯卡麗特;雙簧管家利蕾;單簧管家莎賓保羅和沃爾夫岡‧梅耶、莎朗.卡姆、韋特曼;法國號演奏家費拿高域;以及多對頂尖弦樂四重奏等。2006年,特林德在巴伐利亞的肯普滕市成立了大廳古典國際室樂節。
伍展博自六歲起學習敲擊樂,師隨唐舜菁。伍氏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的全額支助,現於香港演藝學院就讀音樂學士(榮譽)二年班,主修西洋敲擊樂,師隨龍向榮博士、龐樂思。
2018年,伍氏取得學院的協奏曲比賽獲勝,並與演藝交響樂團演出西莊尼的馬林巴琴協奏曲。伍氏亦於2017年IPEA打擊樂菁英賽的馬林巴琴青少年組別中,獲取了一等獎及冠軍。
伍氏曾參與多個國際音樂節,包括Beta 國際敲擊學院及沙爾士曼馬林巴琴音樂節。伍氏亦在不同的大師班做示範生,包括著名馬林巴琴演奏家張鈞量、大茂絵里子、蘭茜‧沙爾士曼以及三村奈奈惠等。
除了敲擊樂,伍氏曾師隨黃智輝學習單簧管,並考獲英國倫敦聖三一的ATCL及LTCL演奏文憑。伍氏同時熱愛作曲,師隨伍巧怡,並在12歲時贏取美國派克峰青年作曲比賽少年組的冠軍。
伍氏又熱衷於社區活動,先後於年參與垂誼樂社「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以及敲撃藝術協會(香港分會)的慈善音樂會。此外,他亦於2017「樂‧誼國際音樂節」的「室樂之夜」音樂會中,與結他天后楊雪霏同台演出。
福克曼是資深意大利即興喜劇演員及教育家。福克曼深受當代意大利傳統即興喜劇大師安東尼奧.法華薰陶,繼而投身劇場演出。2005年,她於美國薩拉索塔的庫克劇院首踏台板,在《普契奈拉的生、死和復活》中演出。福克曼又跟隨意大利劇場大師里卡多瓦尼奇尼(多民族劇場「補丁狗」的創辦人)以及法國演員丹尼松(當代知名導演彼得·布魯克的前助理)進修演技,並參與他們的劇場製作。 福克曼是阿歷提劇團的成員,近年以演員及導演身份,致力於兒童和年青人為主的劇場創作,又為兒童主持雙語的圍讀和表演工作坊。她的作品包括全新製作的《國王的新衣》。福克曼關注特別兒童福利,又曾經為意大利富山尼安勒斯基金擔任義務工作,在羅馬弱勢社區的公立學校推廣管弦樂器學習計劃。 福克曼自幼熱愛音樂和舞蹈,於巴黎大學取得音樂碩士學位。她是羅馬昆利舍尼合唱團的女高音之一。福克曼又曾經為馬勒青年樂團(維也納)及馬勒室內樂團(柏林)擔任行政管理。
林灒桐2003年參與成立無極樂團,現為團長。 林氏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經常以琵琶及阮琴演奏家身份,與編舞家、劇場導演及不同藝術團體合作,擔任現場演奏及即興音樂創作。 林氏活躍於不同的音樂節及舞台製作,曾參與庫赫莫室樂節2016、香港舞蹈團《紅樓.夢三闋》及《觀自在》、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香君.夢》、多媒體音樂劇埸《致最相似的人》及無極樂團爵式無極之《一任逍遙》音樂會等。 林氏現場演出經驗豐富,亦熱衷教學,以及參與過多齣電視劇配樂的錄音。近年,她積極參與音樂靜心活動,希望用由心而發的樂聲引領大家重覓內心的逸靜。
詹翠珊於布朗大學開始發掘她對劇場的興趣。詹氏其後投身香港的藝術與媒體事業,並決心赴美深造話劇表演。詹氏曾參與荷里活電影演出,包括由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獨領風潮》,以及由琳賽·蘿涵和瑞秋‧麥亞當斯主演的《辣妹過招》。她演出的話劇角色有莎士比亞《皆大歡喜》中的西莉亞和中《漢娜的手提箱》的富美子。詹翠珊於2009年回港發展,於進劇場的《殺戮之神》擔演安妮特一角。
承接去年《馬可孛羅@威尼斯嘉年華》的好評,陳艾黎將會在今年「樂‧誼國際音樂節」的兒童音樂會中挑戰中國舞蹈員的角色。
艾黎曾經於香港電台《藝坊》節目中演出,並屢次於香港及海外獲獎,其中包括國際著名的溫哥華吳祖捷芭蕾舞學院頒發的最高榮譽獎。她亦是唯一參與2018年美國芭蕾舞劇院紐約夏季密集課程的香港舞蹈員。
艾黎曾經接受過多位國際名師的指導,包括Leslie Browne, 吳振紅, Cynthia Harvey及Cheryl Yeagar。此外,她又曾跟隨馬巴奇歐學習及於法爾加斯的編舞作品中演出。艾黎在2018年獲挑選進入香港演藝學院的青年精英舞蹈課程。在此之前,她是香港青年芭蕾舞專業訓練中心的學員。
艾黎現時就讀於香港國際學校,最近獲得美國總統辦工室及教育部頒發的初中生總統學業卓越獎。除了醉心舞蹈,艾黎亦熱衷於唱歌及國畫。
法爾加斯生於委內瑞拉,受訓於古巴及委內瑞拉國立芭蕾舞學院,隨後成為該團團員。她曾經於美國多個頂尖舞團演出,包括三藩市歌劇院舞團、達拉斯歌劇院舞團、芝加哥歌劇院舞團及由她所創辦的Luna Negra 現代舞團。
法爾加斯亦是一名傑出的舞蹈教師。她是芝加哥著名卓芙妮芭蕾舞團學院教員,亦是Elements當代芭蕾舞團的駐團藝術家。法爾加斯為芝加哥的社區發展不遺餘力,開展了一個為地區學校而設的芭蕾舞外展項目,因致力普及舞蹈教育而獲提名為芝加哥市最傑出的拉丁裔女性之一。
法爾加斯於世界各地教授芭蕾舞,足跡遍及聖彼得堡、荷蘭、西班牙、巴拿馬、墨西哥、香港、葡萄牙、菲律賓、摩洛哥、澳洲、德國、巴西及意大利等地。2014年,法爾加斯加盟由皇家芭蕾舞團前首席舞蹈員迪米露帶領的大師班,於意大利、西班牙及葡萄牙的夏季舞蹈大師班中任教。她的門生表現出色,曾經晉身美國國際青少年舞蹈大賽以及科茲洛娃國際芭蕾舞大賽的決賽。
楊程皓為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畢業生,主修古箏。自2003年隨錢璟老師習箏,現隨許菱子教授深造。她於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演奏級考試均獲優秀成績。她於2017至2019年獲香港大學頒發黃麗松音樂獎學金,並於2019年至2021年獲頒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獎學金。 楊氏多年來在校際音樂節屢獲佳績,曾獲得初級組、香港電台第四台中國樂器獎學金組亞軍以及中級組、高級組、深造組冠軍。她曾在第六屆全港學生公開音樂比賽奪冠和在第六屆國際古箏比賽青年專業組獲得金獎。 她在2017年獲選為香港電台樂壇新秀,亦先後獲邀於大館、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早前入選香港中樂團《樂‧融‧榮 專業人才培訓計劃》,並舉辦個人音樂會。楊氏曾參與垂誼樂社不同的演出,包括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2017至2018年「樂.誼國際音樂節」兒童音樂會及香港電台電視節目的拍攝。最近獲邀於香港電台舉辦好孩子星期天的工作坊。 此外,她亦積極參與樂團排練,曾為音樂事務處兒童中樂團、港島青年中樂團、香港青年中樂團、香港演藝學院中樂團和香港大學學生會中樂團古箏首席,亦於2016至2017年度擔任大學樂團主席一職。最近成為香港中樂團實習生,參與樂團演出。
劇場工作者顏良珮來自台北,畢業於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11年入讀法國國際戲劇學校 L’École Philippe Gaulier 兩年課程,期間嘗試街頭即興的表演形式。
顏氏於2013年返回台灣投入劇場工作,參與演出肢體、面具、諷刺丑角等多元風格的創作及獨角戲。2014年,顏氏與志同道合的台灣演員吳宗恩成立 PHi 表演工作室,持續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者交流,同時發展個人創作的無限可能。自2015年起,顏氏是PHi表演工作室巡演計劃《女子話》的主要演員,於台灣舉行50場巡迴演出。
顏氏近年曾經於台東都蘭糖廠藝術村冬季駐村計畫中演出獨角戲《潘金蓮》,並於2017年分別參與澳門台灣週《戰爭與和平》繪本音樂會,以及點象藝術協會的跨界實驗演出《戰地花兒》。
除了積極舞台創作及演出外,顏氏亦熱衷於意大利即興喜劇。她先後參與安東尼奧‧法華以及台灣找我劇場的即興喜劇工作坊。顏氏去年首次亮相「樂‧誼國際音樂節」,於兒童音樂會「馬可孛羅@威尼斯嘉年華」中演出。
德國女高音告絲曼是著名男中音夸斯托夫和女高音賀涅格的門生。她的聲線以溫暖沉厚、音域廣闊見稱,既有溫婉抒情的特質,亦有強大的戲劇潛質,與大型樂團合作遊刃有餘。
告絲曼近年迅速於國際間打響名堂,經常亮相於各大歌劇院和音樂廳舞台。告絲曼曾經於哈雷歌劇院及柏林湖畔音樂節演出,又於巴登巴登音樂節代替安娜‧涅翠柯演出莫札特《唐‧喬望尼》安娜一角。
德國作曲家佑斯特和英國作曲家魯士頓分別為告絲曼創作歌劇角色。她又與美國著名演員及導演麥高維治合作,在他的《積高莫變奏曲》擔綱演出。告絲曼曾經合作的指揮包括馬雷克、梅茲馬克、里霖、桑達寧、史戴凡等人,演出貝多芬、布拉姆斯和馬勒的作品。她又與古風演奏權威克利德、陸克斯及哈瑟布克等人演出。告絲曼熱衷於室樂演出,尤其擅長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的作品。
米開朗哲利是一位要求嚴謹的音樂家,傾向選擇與本身在音樂和人文精神上志同道合的樂團合作。
米開朗哲利在音樂上非常早熟,自幼受其姨母馬托琪女士栽培,其後於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受訓,師承康他爾、彼天里尼及古些拉等大師。他在知名的意大利指揮費拉拿悉心指導下完成訓練。
他曾經合作的樂團包括聖茜茜利亞學院合奏團、意大利國家廣播公司管弦樂團、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德國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薩爾斯堡學院室樂團、安特衛普法蘭德斯芭蕾劇院樂團、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布達佩斯節日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及以色列室樂團等。
米開朗哲利長期與曼托瓦室樂團合作。他在1984至2007年間出任樂團的首席指揮,並帶領樂團奪得意大利樂評人最高榮譽大獎,是其指揮生涯的里程碑。
譚允靜雖然年僅16歲,但她的演奏已獲《STRAD》雜誌盛讚為具有「驚人的說服力與音色變化」,更已贏得多項國際賽殊榮,包括曼紐因國際大賽少年組季軍及觀眾大獎(2021)、蒙特利爾國際音樂大賽「迷你小提琴組」觀眾獎(2019,譚氏更是唯一獲獎者)、庫赫莫室樂音樂節紀念演奏獎、意大利普斯塔之尼大賽冠軍及總冠軍等。 譚氏曾在世界各地擔任獨奏者和演奏室樂,包括日本、芬蘭、意大利、德國、奧地利、捷克、加拿大以及美國,踏足過的知名場地與場合,包括東京三得利音樂廳、芬蘭庫赫莫室樂音樂節,以及聖地牙哥拉荷亞音樂節。譚氏10歲初次登台演出協奏曲,在維羅納演奏,合作樂團是意大利名家室樂團;演出後,她馬上獲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邀請,在「樂‧誼國際音樂節」中跟他演出雙重協奏曲;此外譚氏也分別與蒙特利爾室樂團 (林昭亮指揮)和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卡特指揮),擔任協奏曲獨奏者。近期,她分別與樂‧誼國際音樂節室樂團以及傳承愛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也曾與不少樂壇大師演奏過室樂,包括沙咸和林昭亮,還有已故中提琴家費拉迪米‧孟德爾遜;202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嘉許狀。 譚氏獲頒迪孟慈善基金獎學金,12歲起隨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卡法費安教授學習。此外譚氏也是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獎學金得主。負笈美國之前,她是香港演藝學院初級課程學生,師隨馬忠為、池明珍及陳國偉,並於就讀於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小學時師隨李偉安。 譚氏演奏所用的1778年都靈製瓜達尼尼名琴,由普利馬費拉慷慨借出。
男中音波爾佐尼擅長演繹巴洛克時期音樂,曾演唱過蒙特威爾第《奧菲歐》的奧菲歐、浦賽爾《狄多與依尼阿斯》的依尼阿斯以及 韋華第《瘋狂的奧蘭度》的艾斯托福。他亦擅長演唱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與佛瑞的經典聖樂作品。
波爾佐尼同樣擅長演唱現代歌劇,他曾經與普拉圖室樂團及指揮韋伯演出的布列頓的《克魯河》及《挪亞方舟》;又與都靈皇家劇院樂團及指揮安索里尼演繹格拉斯《阿克納頓》中阿爾一角。
波爾佐尼曾與多個歐洲樂團合作,並於世界著名的音樂廳演出,包括維也納音樂廳、都靈皇家劇院、巴黎音樂城、科隆愛樂音樂廳、馬德里國家音樂廳、北京國家大劇院等。他又曾於歐美及加拿大的音樂節中亮相。波爾佐尼曾為多間唱片公司灌錄唱片,包括Alpha-Prod、Brilliant Classics、斯特拉迪瓦里、K617、Glossa、fra Bernando、Ricercar等。
芬蘭小提琴家兼指揮蘇德布隆生於音樂世家,從孩童時代已開始作小提琴公開演出。
蘇德布隆的音樂生涯十分多姿多彩。除與新赫爾辛基四重奏巡演,他於西貝遼士音樂學院修讀指揮後,與多個著名樂團合作,包括芬蘭廣播交響樂團、赫爾辛基管弦樂團、坦培爾管弦樂團、拉提交響樂團、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歐斯特羅波斯尼亞室樂團、Avanti!室樂團、蘇格蘭室樂團、洛桑室樂團、RTVE樂團、德國西北愛樂樂團、德國中部廣播交響樂團、丹麥國立室樂團、挪威室樂團、瑞典諾爾雪平交響樂團、赫爾辛堡交響樂團及波爾多-阿歇丁國立管弦樂團等。2001至2008年間,蘇德布隆擔任芬蘭拉彭蘭塔城市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並於2012-16年擔任波里小交響樂團指揮。
蘇德布隆指揮過多個歌劇作品,包括於瑞典皇家歌劇院演出的楊納傑克《馬克羅普洛斯的案件》、因費爾特《運動與休閒》(2005年與瑞典諾爾蘭歌劇院合作) 及波茲《Svall》(2006),而他指揮的普馬拉《安娜麗莎》於2008年赫爾辛基音樂節的首演亦深受歡迎。蘇德布隆於芬蘭國立歌劇院指揮過多個芭蕾舞劇,亦有帕修斯的歌劇《查理王的狩獵》。
蘇德布隆於指揮事業起步前,是一位活躍的小提琴家,經常與新赫爾辛基四重奏演出 (1982-2001)。四重奏於維他沙里、布拉格音樂大賽奪冠及於倫敦弦樂四重奏羸得第二名後,隨即展開歐洲巡演,於威格摩音樂廳、蘇黎世音樂廳、慕尼黑海庫勒斯音樂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柏林音樂廳等演出。他以獨奏家身份合作的樂團包括瑞典廣播樂團、挪威廣播樂團、赫爾辛堡交響樂團及日本愛樂交響樂團等。
蘇德布隆曾擔任多個芬蘭音樂節藝術總監,現為勞馬音樂節與高勵寧音樂節的藝術總監。蘇德布隆亦曾擔任多個樂團的客席團長,於薩爾斯堡室樂團及挪威室樂團當客席團員。蘇德布隆自2015年起擔任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團長。
蔡路於香港演藝學院取得音樂學士及演奏文憑,師隨華頓、馬忠為及趙碧丹,期間獲得力茲及埃克森能源獎學金。他曾參與香港演藝學院獨奏會及應邀於香港電台和政府禮賓府演出。
蔡路曾於1992、1994及1996年隨亞洲青年交響樂團到日本、韓國、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及菲律賓等地巡迴演出,1995年更獲選參與香港演藝學院十周年紀念唱片錄音。
蔡路現為香港小交響樂團第二小提琴助理首席。
徐婷生於中國武漢,四歲起開始學習鋼琴,2004年獲武漢音樂學院取錄,師承龍曼教授學習大提琴。她於2010年獲全額獎學金入讀香港演藝學院,隨王磊教授繼續進修,2015年以一級榮譽修畢學士學位課程,現為學院碩士課程學生。
徐婷曾贏得多個獎項,如北京長城國際音樂節協奏曲比賽第一名、海峽四地(港澳台粵)大提琴比賽專業青年組第二名及第六屆全國大提琴比賽特別獎,現為VM Strings獎學金得主。她亦曾以獨奏身份與演藝交響樂團及北京廣播交響樂團同台演出。
她曾經參與多位大提琴名師的大師班,如葛林格斯、雷沙、依瑟利斯、布里、章雨亭、秦立巍及原田禎夫。她亦以告士打道弦樂四重奏(演藝駐院四重奏)成員身份參與由上海、史曼諾夫斯基、班特維斯基、智利茲利安、安德里安、米羅、德布西及邁亞密弦樂四重奏等舉辦之大師班。
徐婷所用的1836年西門.安德魯.科士打大提琴由演藝學院友誼社(SAPA)慷慨借出。
尤哈‧荷斯迪卡既是歐洲最長壽流行樂隊「達拉彼」﹝1925年成立﹞的主音歌手暨團長,也經常參與歌劇及音樂劇演出,飾演過的角色多不勝數。此外他也曾在多個交響樂團及各大音樂節擔任過主音歌手,包括薩方連納歌劇節、倫敦逍遙音樂節、波利爵士音樂節、山塔海米索手風琴音樂節、南塔利音樂節以及西納約奇探戈音樂節。他與達拉彼樂隊合作灌錄的唱片已由Blue Note及Sony發行。
荷斯迪卡早年在赫爾辛基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師隨拉也瑪奇和連德魯斯﹞,也曾在法國﹝師隨樂盧﹞、英國﹝師隨麥斯威爾-安德森﹞和德國﹝師隨白井美津子及賀爾﹞進修。
令荷斯迪卡愛上唱歌的人,就是他第一位老師、傳奇芬蘭探戈歌手泰伯利。時至今日,荷斯迪卡仍然對探戈音樂和舊日的流行曲情有獨鍾。
芬蘭音樂工會曾頒獎予荷斯迪卡,表揚他出類拔萃的音樂事業以及對芬蘭流行音樂的重大貢獻。荷斯迪卡對延續達拉彼的超卓成就一直不遺餘力,2015年更獲芬蘭總統尼尼斯托邀請出席芬蘭獨立日總統舞會,以示嘉許。
楊浚賢畢業於香港大學,於李俊樂的指導下修讀進階音樂演奏課程 。 楊氏演出經驗豐富,由街頭到舞台演出,以至戶外嘉年華及音樂廳表演。2016年,他於「同台作樂:李垂誼與港大學生音樂會」中,與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合奏皮亞佐拉的《Café 1930》。同年,楊氏獲誼樂社邀請,以特約樂手的身分,參與「樂.憶古蹟」社區音樂會系列,與芬蘭歷史悠久的傳奇舞蹈音樂樂隊達立彼的團長兼歌唱家荷斯迪卡及手風琴手金普雅拿同台演出。 此外,楊氏在香港校際音樂節和香港學界口琴比賽中屢獲殊榮。2017年,他首次參加第五屆首爾國際口琴節,便勇奪半音階口琴獨奏(成人組)及口琴二重奏(成人組)兩項冠軍。同年,他更獲選為香港電台樂壇新秀。 2018年,他在北京第12屆亞太口琴節奪得口琴二重奏(公開組)冠軍以及半音階口琴獨奏(公開組)季軍。
金普雅拿是芬蘭最著名的當代手風琴演奏家之一。
金普雅拿不受傳統樂種所限制,演奏曲目以多元化聞名。他以演奏當代手風琴音樂為主,首演過多位作曲家的新作,包括連天南、列伏南、奇比奧、呂提凱南和羅培斯;也曾與多個樂團合作,擔任獨奏,計有奧斯特羅波夫尼安室樂團、奧陸交響樂團、福格蘭愛樂樂團、聖彼得堡國家學院交響樂團、伊桑尼奧合奏團及享負盛名的軍樂團「芬蘭近衛軍樂隊」;此外,金普雅拿也是傳奇芬蘭流行樂隊「達拉彼」的成員。
金普雅拿是多項國際大賽得獎者,包括卡林根竇國際手風琴大賽及最佳演奏家大賽。卡林根竇國際手風琴大賽被譽為世上最重要的手風琴賽事,而歡欣演繹者大賽則是最大型的國際當代音樂比賽,而且參賽樂器不限。金普雅拿分別在2005年和2007年贏得卡林根竇國際手風琴大賽冠軍及最佳演奏家大賽季軍。
除了演出,金普雅拿也從事其他類型的音樂工作,包括格拉斯音樂及演藝大學的兼任教授﹝2009年起﹞、奧陸音樂節藝術總監﹝2008至2012年﹞以及著名手風琴音樂節「山塔海米索音樂節」藝術總監﹝2012年至今﹞。
金普雅拿早年就讀於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師隨天卡南,2008年完成音樂碩士學位,他的老師尚有蘭坦南、奧貝迪和奇努南。
朱穗明為鋼琴演奏家和達克羅士音感舞動教學法導師,於日内瓦瑞士西部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達克羅士學院畢業,是唯一取得達克羅士音感舞動教學法教學資格的香港華人。
朱氏曾於歐洲及香港教授達克羅士音感舞動課程,並將古典音樂連繫舞蹈、詩歌、繪畫和戲劇等藝術,發展其獨特的跨媒體表演模式。2010年,朱氏創立香港達克羅士音樂中心,致力普及達克羅士音感舞動教學法。
許士在英國利物浦長大和接受教育,完成英國高級程度考試後,入讀桑德赫斯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後加入英軍,在英國及德國服役,擔任步兵軍官。
於1975年離開軍隊後,許士來港加入當時的皇家香港警察,並服務警隊達26年之久,退休前任職總督察。許士退休前主要在各總警區及警區的軍裝部服務─包括水警。水警總部未搬遷前,許士曾在裡面受訓和服務,因此有許多親身體驗和美好回憶。
許士退休後,有約七年時間在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本地警衛計劃中擔任經理。許士已獲香港旅遊業議會導遊證,現時於一所專營本港市區及郊區導賞團的公司兼職工作,服務對象為遊客及本港居民。
區顯鋒,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榮譽)文學士、社會科學碩士(當代中國研究)、哲學博士,曾任古物古蹟辦事處研究助理、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研究員。
區氏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校史展覽廳副研究員,從事近代東亞文化交流和比較的研究,尤專志於出版史,並涉獵粵港建築史。
「…無論你的期望多高,一眾樂手都能令你喜出望外。有他們,就沒有失望這回事…」-古典音樂網站《Bachtrack》
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成立於1987年,憑著以極高水準與造詣演繹莫札特、海頓及貝多芬等古典時期維也納作曲家的曲目而聲名大噪。樂團的架構十分特別,以對音樂和藝術的執著追求的宗旨,由總經理及兩位樂手包辦藝術策劃。每個樂季,樂團會邀請三位藝術家駐團,並參與藝術策劃。曾與樂團合作的著名指揮家及音樂家包括林圖、羅伐利、鈴木雅明、伊莎貝爾・浮士德、捷奇夫、依瑟利斯、莫斯狄倫等。
樂團的41位頂尖樂手多才多藝,除了古典音樂外,亦與戲劇、舞蹈、馬戲、爵士樂、流行音樂領域的著名藝術家作跨媒體交流,而樂手們亦常以獨奏家及室樂音樂家身份參與巴洛克、爵士樂及民樂小組。
樂團至今已錄製超過60張唱片,包括2014年與小提琴家古西薛托合作的林德伯格《小提琴協奏曲》(獲法國音樂雜誌《Classica》選為「年度唱片」),以及2015年與指揮家蘇德布林合作的歌劇《安娜利沙》(獲《留聲機》及芬蘭主要報章《赫爾辛基新聞》的編輯推薦)。
作為芬蘭文化大使,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於歐亞各地巡演。
「…無論你的期望多高,一眾樂手都能令你喜出望外。有他們,就沒有失望這回事…」-古典音樂網站《Bachtrack》
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成立於1987年,憑著以極高水準與造詣演繹莫札特、海頓及貝多芬等古典時期維也納作曲家的曲目而聲名大噪。樂團的架構十分特別,以對音樂和藝術的執著追求的宗旨,由總經理及兩位樂手包辦藝術策劃。每個樂季,樂團會邀請三位藝術家駐團,並參與藝術策劃。曾與樂團合作的著名指揮家及音樂家包括林圖、羅伐利、鈴木雅明、伊莎貝爾・浮士德、捷奇夫、依瑟利斯、莫斯狄倫等。
樂團的41位頂尖樂手多才多藝,除了古典音樂外,亦與戲劇、舞蹈、馬戲、爵士樂、流行音樂領域的著名藝術家作跨媒體交流,而樂手們亦常以獨奏家及室樂音樂家身份參與巴洛克、爵士樂及民樂小組。
樂團至今已錄製超過60張唱片,包括2014年與小提琴家古西薛托合作的林德伯格《小提琴協奏曲》(獲法國音樂雜誌《Classica》選為「年度唱片」),以及2015年與指揮家蘇德布林合作的歌劇《安娜利沙》(獲《留聲機》及芬蘭主要報章《赫爾辛基新聞》的編輯推薦)。
作為芬蘭文化大使,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於歐亞各地巡演。
菲奧多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 (RAM) 學習雙簧管,並以二十之齡獲選為英國廣播公司 (BBC) 威爾斯樂團樂器首席。自此,菲奧多於倫敦多個頂級樂團擔任樂器首席,包括英國廣播公司 (BBC) 交響樂團和柯芬園皇家歌劇院樂團等,更於倫敦管弦樂團擔任同職位二十年,多年來亦與指揮華倫格連合作無間。
他曾與倫敦交響樂團灌錄於Chandos唱片的莫扎特和佛漢・威廉士的雙簧管協奏曲。菲奧多參與過眾多電影原聲灌錄,包括《魔戒》、《哈利波特》與《占士邦》系列。他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 (RCM) 擔任雙簧管教授,亦獲委任為倫敦皇家音樂學院 (RAM) 及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的院士。
梅瑞克・亞歷山大自2010年起於皇家威爾斯音樂及戲劇學院擔任木管樂系主任,在這之前,他自1980年於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擔任首席巴松管,及參與多個頂尖樂團,包括英國廣播公司 (BBC) 北方交響樂團及北方小交響樂團等。
亞歷山大現為倫敦室樂團首席巴松管,亦曾與指揮賈特納的革命浪漫管弦樂團合作演奏古樂器,及擔任啟蒙時代管弦樂團的客席首席。他在室樂方面也是演出頻繁,曾於大部份英國交響樂團及室樂團作客席演出,也常於美國、澳洲及英國舉行的國際雙簧協會年度會議作獨奏演出。
多位當代作曲家為亞歷山大譜寫巴松管獨奏音樂,並携手倫敦小交響樂團演出。他曾於倫敦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伯明翰音樂學院及皇家北方音樂學院任教,並常於世界各地的頂級音樂學院舉行大師班及獨奏會,亦曾獲邀於三個主要國際比賽中擔任評審。
陳仰平1983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師承羅永暉及麥偉鑄教授。陳氏曾獲邀出席曼哈頓音樂學院、西北大學、史丹福大學、法國、德國、上海和台北等地舉行的國際作曲交流活動,發表作品和主持音樂講座。
陳氏2010年獲得由亞洲文化協會、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基金、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等機構頒發的獎學金前往美國進修。2015年,陳氏獲美國拉霍亞交響樂團委約創作管弦樂作品《樂海崖的月亮》,此作品同時獲選為聯合國在波蘭主持的國際作曲家交流年會的代表作品。
陳氏近年主要從事有關遠程信息技術 (Telematic Technology) 的音樂研究,並探索名為「音響板畫」的新型創作形式。陳氏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博士候選人,師從梁雷教授。
馬格特於2005年加入馬尼拉芭蕾舞團,演出劇目包括有:《天鵝湖》、《胡桃夾子》、《木偶奇遇記》、《舞姬》、《女大不中留》、《羅密歐與朱麗葉》、《海盜》、《林中仙子》、《吉賽兒》及《睡美人》。
馬格特是2013年第三屆亞洲芭蕾舞大賽雙人舞銀牌得獎者,同年於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國際芭蕾舞及編舞大賽中晉身半準決賽。
馬格特曾代表馬尼拉芭蕾舞團參與韓國第九屆麗水國際青年文化節,又曾代表菲律賓參與其他國際演出,如2011年於英國及愛爾蘭舉行的東西文化交流活動、2011年韓國慶州國際文化博覽及2015年韓國慶州絲路節等。
陳浩貽是香港青年作曲家、指揮及管風琴師。他對和聲語法有濃烈的興趣,崇尚簡約主義的美學,建立清晰和貫切的方向,並以務實的音樂手法,融入現代和傳統的概念。陳氏屢獲不同團體委約創作,作品曾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室內合唱團、劍橋大學塞爾文學院合唱團、倫敦聖潘克拉斯教堂合唱團、香港聖樂團、香港弦樂團、香港電台弦樂四重奏、香港兒童合唱團、一舖清唱、羅曼四重奏、香港創樂團、香港青年管樂合奏團等團體演出。
陳氏自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畢業,作曲師事陳偉光、李允琪及盧厚敏,2014至2017年間,陳氏多次獲邀在國際音樂學術會議及大型音樂節中發表作品。
陳氏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2017),獲作曲碩士銜,主修作曲,師事英國著名作曲家賀路域茲及赫斯基;副修管風琴,師事Sophie-Véronique Cauchefer-Choplin及管風琴系主任David Graham。負笈英倫期間,曾出任倫敦約翰基布爾教堂音樂總監。在紀念基布爾逝世一百五十週年的慶日節中,侍奉由倫敦主教主持的合唱晚禱,是罕有擔任英國詩班的華人指揮。
潘素拉經常以室樂演奏家及獨奏者身分演出,曾經合作的指揮包括奧拉姆、艾爾茲、奧莉凱寧及史托加德。潘素拉同時是國際知名的Meta4弦樂四重奏的創辦人,該組合曾於2004年在莫斯科的蕭斯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大賽中摘冠,其後又於2007年在維也納舉行的海頓室樂比賽中勇奪殊榮。Meta4弦樂四重奏屢於世界各地的主要音樂廳和各大城市演出。
2008起,潘素拉在其家鄉赫爾辛基開辦古典音樂俱樂部,是芬蘭紅山區室樂節的創辦人之一。她又曾於2006年至2012年間出任芬蘭敘斯邁夏季音樂節的藝術總監。潘素拉亦於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及歐洲室樂學院擔任客席教授。
潘素拉先後就讀於西貝流士音樂學院、蘇黎世音樂學院及歐洲室樂學院,師從莎里格圖、丘馬琴科、比雅利及理辛等。她現時演奏的是1732年製造的白貢齊古董小提琴,由辜倫堡基金慷慨借出。
潘素拉閒時照顧兩個年幼女兒的起居生活,不時在她們的身上領略讓人嘖嘖稱奇的邏輯思維。
施亞於2009年六月加入馬尼拉芭蕾舞蹈團。她是2010年菲律賓全國年青舞蹈員大賽的決賽選手,是2013年第三屆亞洲芭蕾舞大賽雙人舞銀牌得獎者。
施亞曾於多齣經典芭蕾舞劇擔任主角,包括《吉賽兒》、《羅密歐與茱麗葉》、《天鵝湖》、《帕吉蒂》以及《睡美人》中的藍鳥。
施亞又曾經代表菲律賓參加國際性的演出,計有2011年新加坡的「星夜芭蕾」、2015年南韓慶州市的絲路節日,以及2016年在越南舉行的紀念菲越建交40週年的慶祝活動。
特倫赫姆獨奏家樂團於1988年成立,憑藉「熱情、完美、不假修飾的勁道」開拓自己的音樂領域,短短三十年間已成為挪威最著名的樂團之一。樂團以其獨特清晰空靈的音色贏得了國際認可,並且被英國音樂雜誌《Classic FM》描述為「特倫赫姆之聲」,更三度奪得挪威音樂獎,並創下十項格林美提名的驕人成績。
樂團自1999年起與小提琴演奏家安蘇菲‧慕達開展了連串合作,包括音樂會、巡演和錄製專輯等。由慕達擔任獨奏的韋華第《四季》專輯,銷售量突破70萬張。這促使樂團在國內外的聲譽日長,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樂團除了與多位頂尖古典音樂藝術家合作外,也涉足爵士樂、民間音樂、搖滾和流行音樂的領域。
小提琴家洛斯伯格自2017年起擔任特倫赫姆獨奏家樂團藝術總監一職。樂團在他的指導下精益求精,而樂團的創新精神亦讓他們駕馭更廣泛的曲目,建立不因循守舊的冒險精神。樂團亦致力培養新血,為特倫赫姆的音樂人才製造持續發展的環境。樂團同時以推廣挪威音樂和為使命,每次巡演均會選演挪威音樂。樂團亦致力帶動當代音樂,迄今已首演了約50首專為樂團量身訂製的全新作品。
鄭陽於香港演藝學院以優異成績修畢碩士學位,師從弦樂系系主任馬忠為。鄭陽就讀演藝學院時,既是告士打道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亦是演藝學院管弦樂團的樂團首席。他又曾經兩次於學院的協奏曲比賽中勝出。 鄭氏曾參與多個弦樂大師班,接受世界知名的弦樂大師指導,當中包括了小提琴家羅森伯格、維勒斯坦、卡利斯、畢希勒、舒茲、寧峰、林昭亮、朱丹、卡華高斯、卡普森及中提琴家鄧函等。鄭氏又先後於2011年及2012年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蓓蕾音樂節中與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同台演出。 除了以獨奏者身份演出外,鄭氏亦熱愛室樂演奏。他在2013年憑告士打道四重奏奪得勛菲爾德第一屆國際弦樂比賽室樂青年公開組冠軍。2015年,該組合代表演藝學院前往英國的皇家音樂學院及韋爾斯座堂學校舉行為期十日的巡迴演出;並於翌年與香港創樂團合作,參於韓國統營國際音樂節。告士打道四重奏於同年參與於蒙特利爾舉行的麥基爾國際弦樂四重奏夏令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室樂音樂節之一。2017年,四重奏應香港特區政府邀請,於倫敦舉行的慶祝回歸廿週年音樂會系列中演出,並且獲得全額獎學金參與著名的阿斯本音樂夏令營。 鄭氏現時是演藝學院初級音樂課程導師。
潘雅詩自1981年起於音樂事務統籌處(現稱音樂事務處)跟隨陳其湛學習揚琴,其後曾隨香港青年中樂團到新加坡、澳洲、美加、意大利和德國等地演出和作音樂交流。潘氏畢業於加拿大亞卡地亞大學及香港大學,分別取得文學士學位及教育碩士學位。
潘氏自1997年起加入龢鳴樂坊,近年的演出及音樂交流包括:2013年及2014年的「樂‧誼國際音樂節」;羅永暉意境音樂劇場之《落花無言》及《一色一香》以及第四十五屆香港藝術節之《世紀‧香港》音樂會。此外,潘氏亦有參與夏威夷東西中心和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音樂交流和合作。
薛高維斯基生於莫斯科的音樂世家,八歲首次公開演出協奏曲,並於同年移居英國入讀著名的曼奴軒音樂學院。薛高維斯基在學期間深受曼奴軒爵士啟發,師徒二人更數度攜手演出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及巴托克的二重奏。薛高維斯基更在曼奴軒爵士親自執棒下演出孟德爾遜的小提琴協奏曲。
薛高維斯基多次與英國的主要樂團合作,包括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皇家愛樂管弦樂團、英國愛樂樂團、聖馬田室樂團及倫敦莫札特演奏家樂團等。他曾經以獨奏身份亮相於BBC蘇格蘭交響樂團、荷蘭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藝術家樂團、慕尼黑室樂團、柏林音樂廳樂團、挪威室樂團及莫斯科交響樂團等。近年,他又與東京交響樂團、讀賣日本交響樂團及玻利維亞愛樂管弦樂團演出。此外,薛高維斯基應布魯塞爾愛樂管弦樂團、聖彼德堡交響樂團及澳洲室樂團邀請參與英國巡演,並且為澳洲室樂團擔任客席指揮。
他於本樂季將分別與挪威北極交響樂團、波蘭國家電台交響樂團、俄羅斯國立愛樂管弦樂團、英國交響樂團、阿姆斯特丹小交響樂團及丹麥奧胡斯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另外,他又將載譽回歸薩爾斯堡室樂團。
薛高維斯基曾與世界頂尖演奏家同台獻技,當中包括小提琴家費雪、楊森、布羅齊恩、拉克林;中提琴家賴沙諾夫;大提琴家喬西安、邁斯基、克萊茵;鋼琴家沙傑及雷絲茜柯等。他亦定期參與拉蘇莫夫斯基合奏團及拉羅合奏團的演出。
薛高維斯基與鋼琴家吳倩組成二重奏,並於特里斯提三重奏國際室樂比賽中奪魁。二人隨後於意大利展開二十場的音樂會,並且前往紐約卡奈基音樂廳公演。薛高維斯基又憑著其三重奏屢次獲得獎項,其中包括梅克倫堡-西波美恩室樂獎。該組合演出足跡遍及英國及歐洲,先後於威格摩爾音樂廳、法蘭克福舊歌劇院及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演出。三重奏最近第二度於澳洲巡迴演出,廣受各界好評。
薛高維斯基於2016年獲美國林肯音樂廳頒發新進藝術獎。
安珀是2010年的世界鍵盤提琴冠軍,亦是目前備受追捧的民俗音樂家,尤其精於故鄉斯莫蘭地區(瑞典南部)的傳統音樂及瑞典民俗音樂。安珀憑藉她的過人魅力、精湛的演奏技巧和自然流露的活力,輕鬆遊走於各種風格之間,以她的音樂感染世界各地樂迷。
安珀自1995年起以鍵盤提琴家、歌者、作曲家及教育家多重身份活躍樂壇,多次於瑞典的國家電視台及電台節目中亮相。除了在北歐各地巡演外,安珀的演出足跡亦遍及英國、愛爾蘭、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度、伊朗、巴西,甚至納米比亞。安珀經常與其名下樂隊登台演出,又先後顆拍多個不同的樂隊組合,包括ODE三重奏、「禁樂團」、由風琴手弗洛迪‧浩特里創立的「邊緣森林」樂隊以及科博登—安珀—浩特里三重奏等。她亦曾與國外的藝團合作,包括瑞士的巡迴佛蘭明高舞蹈團以及杜塞爾多夫的萊茵芭蕾舞團。此外,安珀亦不時以獨奏家身份參與管弦樂團演出,曾經合作過的樂團計有特倫赫姆獨奏家樂團、特倫赫姆交響樂團特韋斯特羅斯小交響樂團、北歐室樂團及布蘭登堡愛樂樂團。她又曾經與爵士及流行樂手合作跨界形式的演出。
安珀和特倫赫姆獨奏家樂團在2010年合作的《民樂風》專輯,為她贏得挪威格林美獎的「最佳唱片」獎項,並獲得兩項美國格林美獎提名。安珀其後於2013年的挪威民俗及世界音樂頒獎禮中,奪得「年度藝術家」及「年度跨界藝術家」的榮譽。她的首張個人專輯《魔法鳥》於同年獲多項國內提名。安珀亦是亦是北歐作曲家獎協會的大獎的得主,被譽為為「國家級提琴手」。她於2016年10月發行第二張名為《光》的個人專輯。安珀在這長專輯內集唱、作、編於一身,透過鍵盤提琴、聲樂、弦樂及敲擊樂體現她取材自世界各地的音樂靈感。
安珀現時經常於世界各地巡演,同時致力創作及開發新的演出企劃。安珀亦定期於斯德哥爾摩的皇家音樂學院和北歐各大院校任教,並且於國內外教授鍵盤提琴演奏及舉辦工作坊。
包以正是香港最廣為人知的爵士結他大師,亦是城中推廣爵士樂的先驅。
1980年代中,包氏自美國學成歸來,出道不久已獲國際樂壇上多位爵士樂手賞識。他早期已經與傳奇樂手灌錄專輯,合作對象包括低音大提琴手艾迪.高美斯、怨曲名家占美.韋特潘,以及薩克管高手米高.布力加。
過去三十年間,包氏除了參與錄音工作外,也經常在國際爵士音樂節、音樂廳和爵士俱樂部亮相。包以正多年來曾與多位爵士樂大師同台演出,包括薩克管手卜.貝格、厄尼.華特斯、詹士.穆迪、積克.狄佐和艾力.馬林托;結他手烏夫.韋勤紐斯、馬田.泰勒;小號手日野皓正、低音結他手捷夫.伯林、鼓手納標.布魯福、鍵盤手佐治.菲姆、手風琴手李察.加利亞諾、歌手波比.麥克菲林和羅拉.費琪等。
包氏於2006年與渡邊香津美及李宇鎮組成「亞洲超級結他組合」,灌錄了名為《三國誌》的專輯,並於翌年進行亞洲巡迴演出。隨後兩年,包氏獲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委任為爵士樂大使,前往歐洲九個城市演出。2012至2016年間,包氏又以「亞洲重量級四重奏」成員身份先後於新加坡、耶加達及澳門的大型音樂節中演出;又於2014年倫敦爵士樂節及法蘭克福的爵士酒窖俱樂部獻技。2016年,他又聯同意大利鍵琴手馬悉高、新加坡爵士教父蒙泰萊及爵士藍調兄弟幫於的倫敦爵士音樂節中亮相。包氏近年又兩度應香港管弦樂團邀請作獨奏演出。
包氏獲《君子雜誌》選為二十位本地最具影響力男士之一,榮登該期雜誌創刊二十週年封面。近期亦登上《紙談音樂》雜誌封面。包氏的電影配樂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提名。此外,包氏獲美國PRS guitar company邀請擔任代言,為其特製專屬結他。
張海量現就讀於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更獲院校頒發全額獎學金,師隨羅伯特‧麥當奴。張氏也是誼樂社2022「年輕音樂家招募」優勝者;早在2018年,他已經與誼樂社首度合作,在香港樂‧誼國際音樂節閉幕音樂會演出。 張氏獲獎無數,包括第19屆亞洲蕭邦國際鋼琴賽冠軍及特別獎(2018),以及第81屆施坦威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冠軍(2017),後者更為他帶來在北京施坦威音樂廳舉行獨奏會的機會;此外,2017年張氏也在希爾頓黑德國際鋼琴大賽奪魁。他演出活動頻繁,參加過第30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及第4屆深圳鋼琴音樂節;另一方面又經常登上電台節目,包括大衛‧卡沙主持的南卡羅來納州公眾電台節目《鍵盤上》,以及香港電台和澳門廣播電視公司的節目。張氏贏得的其他殊榮還包括:漢堡國際音樂學院漢堡作曲家鋼琴大賽孟德爾頌獎(2016)、HKGNA音樂比賽冠軍、香港學校音樂節金牌獎冠軍及通利琴行獎學金,以及澳門青年音樂比賽多項冠軍。此外他也多次獲澳門文化局頒發「最具潛質獎」。 張氏九歲時首次與樂團合奏,合作對象是澳門樂團,之後繼續與其他樂團合作,包括美國希爾頓黑德交響樂團、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在澳門和巴黎演出)、挪威特朗德罕獨奏者樂團、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樂團,以及聖保羅男女中學校友樂團。他2019年既參與KUHMO室樂節,又在北京施坦威之家霍洛維茲音樂廳舉行獨奏會;2018年與特朗德罕獨奏者樂團合作,先在香港樂誼國際音樂節上獻藝,翌年則與該團遠赴挪威演出。 除了獨奏演出,張氏也經常從事音樂創作、指揮和音樂製作等工作,曾是香港演藝學院修讀作曲及電子音樂系五年級生,師隨李嘉怡。他的作品曾贏得2014及2015年香港學校音樂節作曲公開組冠軍及亞軍。2016年,張氏獲聘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混聲合唱團助理指揮,帶領該團及樂團舉行多次演出。
蔡君楊為誼樂社2018「年青音樂家招募」的優勝者,於波士頓新英倫音樂學院完成碩士學位課程,在學期間先後師隨小提琴名師畢斯及維勒斯坦學習,亦於新英倫音樂學院校內的比雅思小提琴比賽贏得第三名,獲得由學院借出的魏翁古董提琴。
蔡氏曾經奪得多個獎項,包括2017年紐約國際藝術家協會(小提琴)及哈德遜河谷愛樂弦樂比賽冠軍,以及2006年全港青年音樂家大賽冠軍。
蔡氏室樂演奏經驗豐富,曾經接受克羅斯尼克、司馬克勒、梅鐸克、元淵舞、金利宣、博洛夫斯基及荷歷-維勒斯坦等人指導。他又曾經參與帕加弦樂四重奏、愛默森弦樂四重奏及齊瑪諾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的大師班,並屢次參與美國緬因州的尼素爾夏季室樂節。
蔡氏於2017年8月亮相托斯卡納音樂節,聯同意大利鋼琴家卡尼諾舉行獨奏會,並於同年9月以紐約國際藝術家協會比賽優勝者身份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蔡氏近年以獨奏身份與哈德遜河谷愛樂團演出西貝遼士小提琴協奏曲,並參與由瑟雷斯弦樂四重奏主持的研討會。
蔡氏曾獲邀於2018、2019及2020年「樂.誼國際音樂節」亮相。現時為匹茲堡交響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擔任特約樂手,亦是香港馬勒樂團客席樂團首席。
鍵盤演奏家龍雲山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後取得音樂學碩士學位及古風演奏博士學位,是該校的格勞特紀念獎得主。在此之前,龍雲山分別於加拿大布蘭登大學完成學士課程(雙主修鋼琴及管風琴演奏),並於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皮博迪音樂學院取得鋼琴演奏及教學碩士學位。他曾經師事古風演奏權威比爾森、韓恩教授、鍾斯,並為佛萊雪鋼琴研究生研習班的成員。
龍雲山多次舉行音樂會及音樂會講座,並於美加、英國、新西蘭、荷蘭、葡萄牙及匈牙利參與古風演出,以古鋼琴、古鍵琴、翼琴及管風琴作即興伴奏。龍雲山現時是香港演藝學院高級講師(古風演奏),並於香港大學講學。他近期的演出包括於法國五月節及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節目中擔任古鍵琴伴奏。另外,他又曾經與著名長笛家高威爵士及香港城市室樂團合作演出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並且由香港電台第四台錄音轉播。
龍雲山曾於加拿大國際音樂節奪冠,其演出獲加拿大廣播電台轉播。他又曾經以加拿大年輕教育藝術家身份於國內巡 迴演出。龍雲山是伊拉斯姆斯音樂教育學術網絡的成員,曾經參與於比利時舉行的歐洲音樂學院聯會會議、以及歐洲藝術研究平台和早期音樂平台的研討活動。他曾經撰寫有關19世紀即興鋼琴前奏曲的研究文章,並於荷蘭的《音樂理論雜誌》發表。
何珈樺獲香港賽馬會獎學金於香港演藝學院攻讀中提琴演奏,並獲頒授一級榮譽音樂學士銜。何氏曾隨約瀚.羅傑斯及黄衞明學習,在學期間憑優異表演獲宋慶齡少年宮、成龍慈善基金、天達、彭博等機構頒發的奬學金。何氏多次隨演藝交響樂團於歐洲巡迴演出,並在學院協奏曲比賽中奪魁贏得協奏曲奬,與指揮家湯浅卓雄合作演出華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 何氏畢業後獲獎學金前往美國紐約茱莉亞學院修讀碩士課程,隨名師川崎雅夫學習。在學期間,何氏加入茱莉亞室樂團及茱莉亞新音樂室樂團,並參與2006年「聚焦!」 (Focus! )新作品音樂節,其演出深受《紐約太陽報》好評。何氏又曾與多個知名室樂團合作,包括海頓四重奏、澳洲四重奏及奧菲斯室樂團等。 何氏曾應邀參與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及香港作曲家聯會的音樂會,先後於2017及2018年以當聆四重奏成員身份參加香港電台第四台「音樂新一代」的錄音演出。此外,何氏亦曾與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名家樂友及香港歌劇院演出。何氏2018年首次於「樂‧誼國際音樂節」亮相,現為香港演藝學院的青少年音樂課程導師。
黃沛盈生於香港,現年16歲,三歲半開始學習小提琴,十歲考取英國聖三一LTCL小提琴演奏文憑。2014年開始隨葉氏兒童音樂實踐中心老國茵老師學習至今。 黃氏曾於多個海內外比賽中奪獎,包括第七屆國際任布斯基小提琴比賽(少年組)冠軍、第四屆楊克列維奇國際小提琴比賽(9-15歲組別)冠軍、第三屆珠海莫札特國際青少年音樂周小提琴比賽(13-16歲組別)第二名及中國作品獎等。她於楊克列維奇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的消息更被獲選為香港電台第四台2018年的十大樂聞之一。黃氏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藝術活動,於202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狀。 黃氏獲多個樂團邀請,於世界各地演出。2016年,與美國德州基督教大學及丹佛大學進行多場巡演。2017年,與香港泛亞交響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2018年,與西班牙埃納雷斯堡室樂團演奏莫札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及《流浪者之歌》。2019年,與香港兒童交響樂團出訪泰國並擔任獨奏等。 2018年,黃氏首次於「樂.誼國際音樂節」亮相。
雷芊諾是一位擁有豐富劇場經驗的女演員,多次參與電視和電影的演出,曾與國寶級導演費里尼、卡波里奇諾吉、山查士、歐達納等人合作。 雷芊諾自幼酷愛演戲,並矢志投身劇場。她自小學習古典舞蹈、現代舞、爵士樂舞,其後更遠赴阿根廷學習探戈,並於1998年參加了羅馬舞蹈節的表演。 雷芊諾曾經跟隨著名演員菲爾森學習戲劇,期間參加了英國默劇藝術家坎普、印尼劇場大師蘇丹那、烏克蘭劇場總監奧舒爾茲、意大利演員薩皮奧、塞尼加利亞及編舞家錫耶尼的工作坊。雷芊諾曾是紀安妮劇團的成員,演出過莎士比亞、皮藍德羅、哥爾多尼、王爾德劇目的重要角色。 雷芊諾擁有哲學學位,經常為兒童和青少年舉辦各種工作坊和擔任戲劇指導,教授雙語劇場課程。雷芊諾為位於羅馬的瑞士學校2018年戲劇節閉幕演出擔任監製。
身兼藝員、歌手及演員之長的陳明恩,生於香港,父母是來自澳洲及紐西蘭人的傳教士,丈夫則是香港人。陳明恩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和英語,2013年因參與無綫電視劇集《老表,你好嘢》飾演聶小茜而獲得大眾的肯定。她於同年在TVB《星夢傳奇》歌唱比賽中獲得季軍,並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
陳明恩2016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音樂劇舞;在學期間,曾獲多個獎學金,包括演藝學院友誼社獎學金、成龍慈善基金獎學金(傑出獎項)及尤德爵士基金獎學金。陳明恩自2008年起參與無綫電視的拍攝,並多次參與廣告、戲劇、商演、慈善及教會節目演出。此外,她又曾經擔任編舞、舞蹈及歌唱指導、司儀及模特兒。
岑欣桐熱愛舞台表演,八歲已經在廣州大劇院《卡門》當中擔任主要小演員。2014年至2016年間,欣桐獲挑選代表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合唱節及在俄羅斯索契國際合唱團比賽。
欣桐又曾經參與音樂劇演出,包括於漢基國際學校小學2016年度的音樂劇中擔任女主角「蓓蕾公主」,以及於2017年的《仲夏夜之夢》音樂劇中演出。
2018年,欣桐通過中央電視台選拔參與《童聲唱》節目演出,演唱「我的驕傲」。
萬子源今年12歲,4歲起學習國畫,對繪畫有濃厚的熱情。子源的畫作多次參加香港慈善拍賣。他的作品《享受音樂的猴子》就曾於2017垂誼樂社籌款晚宴中拍賣。子源今年更首次嘗試以電腦繪畫方式為兒童音樂會設計宣傳單張。
溫樂怡為應屆香港演藝學院作曲系碩士畢業生,師從張珮珊博士。溫氏少時移居加拿大,2014年取得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音樂學士學位,並連續四年取得獎學金。溫氏除了主修作曲外,亦有進修鋼琴演奏。
溫氏於2016年回港修讀音樂碩士。在學期間,參與過不同的作曲大師班和工作坊,並前往中國敦煌及加拿大蒙特利爾交流及演出。溫氏為女高音、長笛、大提琴及即興表演者創作的《自由垂落於未知》分別於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及蒙特利爾音樂學院演出。2018年4月,溫氏於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舉行了名為《所說非人》的多媒體音樂會。作品以現場室樂演奏貫穿三個舞台劇故事,訴說人類與動物並存而衍生出的社會現況。
曾樂欣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主修當代音樂及演奏教育學,師隨梁智軒博士研習作曲,並先後兩度獲得香港教育大學頒發優秀藝術獎(作曲)。曾氏現時於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音樂碩士課程。
2016年,曾氏在香港作曲家聯會及香港電台第四台合辦的《音樂新一代 》作曲比賽中獲得季軍。曾氏於2017年獲邀出席美國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音樂節的青年作曲家討論會,其作品《敍事曲紫》更由當地青年樂團及來自蓬塔雷納斯的樂團公演。曾氏的原創作品《邱比特與賽姬》獲選於香港電台第四台的《創藝匯新聲 2018 - 創‧演青年音樂家》音樂會上首演。曾氏最近獲香港作曲家聯會及垂誼樂社委約作曲。
賴建群曾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修讀音樂、先後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他曾任職香港電台第四台編導及主持,統籌及監製多個美樂節目和音樂文化活動。他現時仍常以特約形式參與電台及電視製作,近期包括為香港電台第四台節目《談天論樂》及DAB31台的《非同凡響》擔任客席主持,又於2017年港台電視部現場轉播柏林愛樂樂團訪港音樂會時擔仼樂譜顧問。他亦是第四台與音樂事務處為本港中、小學生舉辦的美樂外展計劃「我係美樂主持」的導師之一。
2013至2015年間,賴建群參與了虎豹別墅的保育計劃。這個項目屬於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之一,目標是將興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虎豹別墅大宅活化為一所中西音樂並重的文化及教育機構。其間,他與本港及海外的出色音樂家和資深音樂教育工作者合作,策劃適切的音樂課程以反映有關建築的文化底蘊和活化計劃的使命,更為音樂教學模式帶來新意。此外,他曾參與本港多個音樂教育計劃,包括為垂宜樂社主講音樂講座、應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邀約主持音樂導賞課程。2016年,他曾加入香港中樂團教育部,籌劃並參與中樂的教育推廣工作。他最近亦為香港藝術節的特備節目《杜達美X貝多芬》的教育和社區外展部分擔任項目經理。
賴建群過往曾為香港管弦樂團撰寫過音樂教育小冊《穿梭音樂時空》及《精靈音樂錦囊》、亦為《香港經濟日報》及《大公報》撰寫音樂專欄及碟評,並兩度出任香港電台《美樂集》編輯。
許榮臻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及紐約曼克頓音樂學院,先後以一級榮譽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隨小提琴家露茜.羅伯特、馬忠為教授、蔡路及黃衛明學習。
許氏曾以獨奏身份與不同樂團合作,包括與演藝交響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聯同大提琴家王健、鋼琴家張緯晴及香港節慶管弦樂團合演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等。許氏亦曾任亞洲青年管弦樂團、荷蘭國家青年樂團及德國石荷州節慶管弦樂團的樂團首席。
許氏現為香港節慶管弦樂團駐團指揮,曾與蜚聲國際的小提琴家貝爾、鋼琴家李雲迪及及英皇合唱團等合作演出。
斯圖加特室樂團是歐洲舉足輕重的室樂團,憑藉忠於傳統及勇於創新的精神,叱吒古典樂界七十餘載。樂團於1945年由指揮大師慕辛格創立,是戰後崛興的室樂團鼻祖。
室樂團在慕辛格領導下,以考據求真的手法演繹巴赫及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曲目,成為「鑑古演奏運動」的先驅。繼任指揮戴維斯及霍夫斯泰特承傳慕辛格建立的風格。樂團一方面秉承「鑑古」精神,灌錄了海頓107首交響曲的全集;另一方面則專注開發近代曲目,先後委約殿堂級現代作曲家為樂團譜寫新作,計有格拉斯、康徹利、馬圖斯、歐亨寧、克里曼等。年輕的指揮家弗萊姆尼自2013/14年度樂季上任後,積極發掘經典「遺珠」,更加開拓樂團與爵士及電子音樂跨界演出的空間。樂團將於2019/20年度樂季、著名的奧地利小提琴家柴赫邁爾接棒總指揮一職。
斯圖加特室樂團在錄音方面的輝煌歷史,亦同樣名聞遐邇。樂團自1949年起被迪卡唱片公司羅致旗下,歷來發行的專輯數以百計。斯圖加特室樂團早年憑布蘭登堡協奏曲全集問鼎法國唱片大獎,而較近期的舒茲、巴赫及莫札特錄音,亦先後為樂團贏得荷蘭愛迪生獎、法國金音叉大獎及德國唱片評論家獎。
樂團過去先後與多位地位超然的獨奏家合作,包括提博特、曼奴軒、肯普夫、卡旬、古美奧、羅斯卓波維契、密爾斯坦及哥根等。樂團近年又與多為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同台演出,包括男高音維亞桑、博思列茲;鋼琴家葛莉茉、賽依;小提琴家慕特、茱莉亞.費雪;大提琴家戈蒂埃.卡普森、米勒索特;豎琴家梅斯特、長笛家巴活特、雙簧管家樂勒及單簧管家霍羅斯特等。
2008年,斯圖加特室樂團獲歐洲文化基金會於授予歐洲室內樂大獎。樂團的主要贊助者包括巴登-符騰堡州、斯圖加特市和羅伯特.博世公司。
中提琴手姚詠瑜生於香港,十一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其後改以中提琴為主修樂器。姚氏現於香港演藝學院跟隨昂錦猶博士研習中提琴,是2018年香港演藝學院寶璣李垂誼表演藝術獎學金得主。
姚氏曾參由國際中提琴家奧尼爾、迪博拿、韋那以及奧利安弦樂四重奏主持的大師班,並接受李捷琦、崗努巴、哥連斯、林姆思、坦拿邦、杜波爾、修茲、李宏剛等名師指導。姚氏在2018及2019年更以全獎學金參加美國德州圓頂音樂節學院及俄亥俄州肯特繁花音樂節,與多位知名指揮合作,包括聖克萊爾、奧利維耶-門羅、丁奈爾、梅琳、庫倫諾維克科倫及威爾森等。
姚氏近年活躍於本地舞台,先後參與香港創樂團、香港名家樂友、馬勒樂團、香港歌劇院及「樂.誼國際音樂節」的演出。此外,姚氏亦分別以學員身份與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成員及挪威特倫赫姆獨奏家樂團同台演出。
維尼科夫是二十世紀小提琴巨匠愛爾斯泰克及薛尼柯夫斯基的門生,過去廿年間在國際打響名堂,成為備受尊崇的小提琴家及名師。維尼科夫分別於ARD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及佛羅倫斯維托里歐古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摘冠,經常於世界頂級表演場地亮相,包括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卡內基音樂廳、甘迺迪藝術中心、威格摩爾音樂廳、巴黎嘉禾音樂廳、米蘭斯卡拉大劇院及羅馬聖切契利亞音樂學院等。
除獨奏演出外,維尼科夫亦是柴可夫斯基三重奏成員,多次與首屈一指的演奏家合作,演出夥伴包括鋼琴家力克特蒂珀、齊默曼、慕尼葉、伊瓦第、薇薩拉茲;小提琴家卡岡、梅斯東能、楊森、拉克林;中提琴家巴舒密特;大提琴家古特曼、邁斯基、霍夫曼、海莫森;長笛家高威爵士、嘉洛瓦及單簧管家培伊等。維尼科夫先後出任古比奧夏季音樂節、杜布羅夫尼克室樂節、以色列埃拉特音樂節及瑞士夕昂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他亦是波爾托格魯阿羅俄羅斯高等學院的創辦人。
維尼科夫桃李滿天下,不少門生均為世界主要賽事得主及國際知名演奏家,當中包括班娜德蒂、薛高維斯基、夸爾他、三浦文彰、波蘭尼、克拉瑪基朗、小林美樹、科露娃及福田廉之介。
維尼科夫曾經為RCA、Ondine及唱片公司灌錄專輯,他現時使用的1757年製瓜達里尼小提琴由匈牙利小提琴堤博.瓦爾葛家族借出。
香港年青小提琴手梁益彰五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早年事師小提琴家東佐夫、大提琴家康雅談和鋼琴家許寧。梁氏於2015年入讀柏林音樂學院本科生課程,隨著名小提琴家寧峰學習。
梁氏曾經參與多位頂尖小提琴大師在歐洲舉辦的大師班,當中包括布隆、費辛舒拉格、維尼科夫、福克斯及阿莫亞等。梁氏又曾經接受已故中國小提琴家林耀基教授、鄭石新教授及著名指揮何占豪教授指導。
梁氏留學前曾經以獨奏身份參與香港兒童交響樂團於奧地利、德國、澳洲及紐西蘭巡演。梁氏在年香港校際音樂節弦樂公開組賽事奪冠,並於同年在香港大會堂劇院舉行首場個人獨奏會。
梁氏為2019年垂誼樂社「年青音樂家招募」的優異獎得獎者之一。
雙胞胎姊妹周樂娉和周樂婷的音樂感和合作默契廣獲讚賞。娉婷鋼琴二重奏的演出獲《南德郵報》讚譽為「默契十足的精準演繹,恍如出自一人之手般自然流暢,令人驚艷」。娉婷二重奏在多項國際比賽中脫穎而出,包括第六十四屆 ARD 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邁阿密珍柯夫國際雙鋼琴大賽、第四屆波蘭比亞維斯托克國際鋼琴二重大比賽、第四屆聖瑪利諾國際鋼琴二重奏比賽,以及葛利格國際雙鋼琴比賽。此外,兩人曾於著名的瑞士格施塔德國際音樂節獲得新音樂最佳演繹獲得新音樂最佳演繹獎。
娉婷曾獲邀參與國際音樂節,包括德國里斯波納室樂音樂節,波蘭格但斯克第一屆國際鋼琴二重奏音樂節、香港藝術節、香港美樂聚音樂節和廈門第五屆鼓浪嶼鋼琴節等,並與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新蘇黎世管弦樂團、比亞維斯托克交響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其他演出足跡包括邁阿密、漢諾威、維也納、盧比安納、布拉提斯拉瓦、瑞士格施塔德和伯恩文化廳、慕尼黑赫爾庫勒斯大廳和攝政王劇院,以及以色列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等。娉婷於2019/20樂季將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參與香港文化中心30週年演出。
除了投入於演奏,娉婷二重奏亦積極教育工作及參與社區演出活動。香港民政事務局曾於2009年向周氏姊妹頒發嘉許狀,以表揚兩人在國際藝術與文化方面的傑出成就。
雙胞胎姊妹周樂娉和周樂婷的音樂感和合作默契廣獲讚賞。娉婷鋼琴二重奏的演出獲《南德郵報》讚譽為「默契十足的精準演繹,恍如出自一人之手般自然流暢,令人驚艷」。娉婷二重奏在多項國際比賽中脫穎而出,包括第六十四屆 ARD 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邁阿密珍柯夫國際雙鋼琴大賽、第四屆波蘭比亞維斯托克國際鋼琴二重大比賽、第四屆聖瑪利諾國際鋼琴二重奏比賽,以及葛利格國際雙鋼琴比賽。此外,兩人曾於著名的瑞士格施塔德國際音樂節獲得新音樂最佳演繹獲得新音樂最佳演繹獎。
娉婷曾獲邀參與國際音樂節,包括德國里斯波納室樂音樂節,波蘭格但斯克第一屆國際鋼琴二重奏音樂節、香港藝術節、香港美樂聚音樂節和廈門第五屆鼓浪嶼鋼琴節等,並與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新蘇黎世管弦樂團、比亞維斯托克交響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其他演出足跡包括邁阿密、漢諾威、維也納、盧比安納、布拉提斯拉瓦、瑞士格施塔德和伯恩文化廳、慕尼黑赫爾庫勒斯大廳和攝政王劇院,以及以色列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等。娉婷於2019/20樂季將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參與香港文化中心30週年演出。
除了投入於演奏,娉婷二重奏亦積極教育工作及參與社區演出活動。香港民政事務局曾於2009年向周氏姊妹頒發嘉許狀,以表揚兩人在國際藝術與文化方面的傑出成就。
雙胞胎姊妹周樂娉和周樂婷的音樂感和合作默契廣獲讚賞。娉婷鋼琴二重奏的演出獲《南德郵報》讚譽為「默契十足的精準演繹,恍如出自一人之手般自然流暢,令人驚艷」。娉婷二重奏在多項國際比賽中脫穎而出,包括第六十四屆 ARD 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邁阿密珍柯夫國際雙鋼琴大賽、第四屆波蘭比亞維斯托克國際鋼琴二重大比賽、第四屆聖瑪利諾國際鋼琴二重奏比賽,以及葛利格國際雙鋼琴比賽。此外,兩人曾於著名的瑞士格施塔德國際音樂節獲得新音樂最佳演繹獲得新音樂最佳演繹獎。
娉婷曾獲邀參與國際音樂節,包括德國里斯波納室樂音樂節,波蘭格但斯克第一屆國際鋼琴二重奏音樂節、香港藝術節、香港美樂聚音樂節和廈門第五屆鼓浪嶼鋼琴節等,並與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新蘇黎世管弦樂團、比亞維斯托克交響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其他演出足跡包括邁阿密、漢諾威、維也納、盧比安納、布拉提斯拉瓦、瑞士格施塔德和伯恩文化廳、慕尼黑赫爾庫勒斯大廳和攝政王劇院,以及以色列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等。娉婷於2019/20樂季將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參與香港文化中心30週年演出。
除了投入於演奏,娉婷二重奏亦積極教育工作及參與社區演出活動。香港民政事務局曾於2009年向周氏姊妹頒發嘉許狀,以表揚兩人在國際藝術與文化方面的傑出成就。
中提琴家管尼斯自2000年晉身舉世聞名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先後在多位首屈一指的指揮家執棒下演出,當中包括力圖爵士、格吉耶夫及已故的阿巴度等。
管尼斯四歲開始學習中提琴,在弗萊堡大學完成音樂及醫學學位後,分別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大學及柏林音樂學院深造。管尼斯在學時期曾經是馬勒青管弦樂團、歐盟青年管弦樂團及德國青年愛樂管弦樂團的精英成員。2012年,管尼斯獲邀以和平世界樂團客席樂手身份參與為紀念蘇堤爵士百歲冥誕的音樂會演出。
管尼斯不但具備豐富管弦樂團經驗,對室樂演奏亦同樣熱衷。他經常於歐洲及北美的著名室樂節亮相,其中包括在佛蒙特州萬堡路音樂節與蜚聲國際的鋼琴家內田光子及小提琴家赫德里希同台演出。
此外,管尼斯亦是艾赫納頓弦樂三重奏的成員。該組合早年奪得多個國際室樂獎項,包括德國波恩音樂大賽、梅克倫堡藝術節及約瑟.約雅甘國際室樂比賽等。除活躍於歐洲的主要音樂節外,三重奏亦曾為Coviello Classics灌錄專輯,並於東歐、俄羅斯及亞洲巡演。
梁恩庭現為香港演藝學院作曲及電子音樂系三年級生,師從邱玉鳳博士。梁氏在高中時,選擇了音樂為其中一項文憑試選修科。在學習的過程和老師的影響下對音樂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19年,梁氏獲選為香港藝術館主旋律創作計劃「未開館 先開鑼!」二十位入圍作曲家之一。梁氏最近在垂誼樂社「作品徵集」中勝出,並參與大館的駐場藝術家計劃。
克羅地亞鋼琴家拉錫生於音樂世家,憑藉不落俗套的精湛演繹被譽為同輩當中最獨特及不凡的獨奏家之一。他與倫敦愛樂演出拉赫曼尼洛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現場錄音專輯,曾經奪得德國「回聲唱片大獎」。
拉錫多才多藝,就讀薩爾斯堡莫扎特國立音樂大學期間同時修讀鋼琴、單簧管及作曲。拉錫於2008年首次以獨奏者身份亮相歐美舞台,分別與費殊領導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以及基里爾.佩特連高指揮的倫敦愛樂合作。同年,拉錫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為奧運序幕音樂會演出貝多芬的第三鋼琴協奏曲。
拉錫曾經與多位當今首屈一指的指揮家緊密合作,包括安東尼尼、費殊、瓦西里.佩特連高、斯帕諾、斯托格斯凡斯卡等。拉錫經常與各大樂團合作,曾經隨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於中國巡演,在亞洲其他地區同樣備受觀眾賞識。
拉錫經常作室樂演出,其合作夥伴包括小提琴家尼科利奇、施密特、柴赫邁爾、托尼替;大提琴家威斯比維及嘉貝蒂;及單簧管家霍羅斯特及奧登薩默等。除了於世界著名音樂廳如威格摩爾音樂廳及阿姆斯特丹音樂廳舉行演奏會外,拉錫亦曾參與愛丁堡、 里斯本、基斯達(曼奴軒)、韋爾比耶、巴塞爾(高萊茵)、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霍恩埃姆斯(舒伯特系列)、布拉格和亨庭頓音樂節的演出。
拉錫夥拍大提琴家威斯比維灌錄貝多芬的大提琴及作品全集,獲《紐約時報》評為年度矚目專輯之一。此外,他的多張個人專輯亦備受好評,其中包括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及拉錫改編及演繹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本迪斯-巴格利曾經列席布魯塞爾伊莉莎伯女皇國際大賽決賽,並於多個主要小提琴賽事中獲獎,此後經常與世界著名樂團合作,演踪遍及各地頂級音樂廳。本迪斯- 巴格利近期首次以獨奏身份先後與柏林愛樂、以色列室樂團、上海及廣州交響樂團演出協奏曲。他曾於歐亞廣泛巡演,分別於柏林愛樂廳、波恩、弗羅茨瓦夫、台北、韓國統營以及中西安、山東、上海和江蘇等地獻技。本迪斯- 巴格利又以獨奏家身份與法國電台愛樂樂團、比利時國家樂團、猶他交響樂團、名古屋愛樂樂團、中國愛樂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奧克蘭愛樂樂團及阿波羅之火古樂團合作演出。他亦曾作客韋爾比耶節日樂團及美國阿斯本音樂節樂團,與後者及大提琴家薇勒絲坦演出布拉姆斯的雙協奏曲。
本迪斯-巴格利熱衷室樂演奏,除了與鋼琴家列文及大提琴家衛里組成三重奏外,同時亦為跨樂種九重奏「愛樂者聯盟」之成員。該組合包括柏林及維也納愛樂樂團團員,是維也納音樂廳合作駐場演奏夥伴之一。此外,本迪斯-巴格亦經常參與北美與歐洲的音樂節,包括挪威卑爾根室樂節、瑞士采爾馬特室樂節、布雷瓦得音樂節、西雅圖室樂節、薩拉索塔音樂節、克里夫蘭室樂節、日本萊龐特音樂祭等。
本迪斯-巴格利自幼深受猶太風格音樂薰陶,擅長演奏亦兼有創作利;曾與世界知名的克萊茲梅爾音樂組合「無畏舊世界」合作,並且在歐、美主持克萊茲梅爾小提琴大師班。巴格利甚至親自譜寫克萊茲梅爾小提琴協奏曲《提琴的幻想》,並於2016 年聯同指揮霍內克暨匹茲堡交響樂團首演。
本迪斯-巴格利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先後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賈克伯音樂學院及慕尼黑音樂學院畢業,主要老師包括福克斯、柏鵬及丘馬琴科等。
年僅14歲的蘇千尋早在第8屆新西伯利亞小提琴比賽(初級組別)摘冠,是該項賽事史上最年輕的參賽者。她其後又在波蘭盧布林舉行的第13屆維尼奧夫斯國際青年小提琴家大賽(17歲以下組別)中勇奪第二名。
千尋於2014年首踏台板,與香港管弦樂團合演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同年,她獲邀於澳洲舉行的G20高峰會晚宴中作獨奏演出。她又應邀於瑞士茵特拉肯音樂節演出,並參與小提琴名師布朗教授的大師班。
千尋近期的演出包括莫斯科電視台年青音樂家比賽的開幕音樂會、波蘭第14屆利賓斯基及維尼奧夫斯基國際青少年小提琴大賽的揭幕音樂會,以及2018年的太古「港樂.星夜.交響曲」。千尋曾經以獨奏身份參加中國愛樂樂團的亞洲巡演,先後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日本川崎音樂廳、東京三得利音樂廳及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出 。此外,她曾於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與雲格洛夫及愛樂管弦樂團同台演出,並分別與倫敦室樂團及柏林交響樂團於著名的卡杜甘音樂廳及柏林愛樂廳演出協奏曲。
千尋現時就讀於英國威科姆修道院學校。
小提琴家祖治2010年加入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祖茲曾於國際蘇菲莎洛特皇后比賽及國際亨爾麗特國際比賽中奪冠;先後加入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及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並曾出任萊比錫布業大廳管弦樂團第二小提琴首席。
祖治出身阿爾巴尼亞一個音樂世家,六歲開始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其後負笈慕尼黑及柏林音樂學院,先後師隨名師沙巴斯蒂安、皮卡特及維特哈絲。
祖治是柏林愛樂弦樂四重奏及柏林巴洛克樂團的固定成員,活躍於不同類型的室樂演出。他亦定期參與維也納暨柏林室樂團的演出及海外巡演,與當今頂尖獨奏家緊密合作,當中包括安蘇菲.慕達、馬祖耶夫及王羽佳等。
此外,祖治又經常於世界各地的音樂節亮相,是阿爾巴尼亞「不同列車」音樂節的常客。祖治現為德國羅斯托克音樂與戲劇學院的客席教授, 並多次主持大師班及工作坊,足跡遍及歐美及亞洲等地,包括香港。
周寄樂是活躍於英國及亞洲區的年青長笛演奏家,亦是垂誼樂社2019「年青音樂家招募」的優勝者。周氏曾經於多個國際賽事中獲獎,包括2018年的尤金.馬格里夫國際長笛協奏曲比賽冠軍。2019年,周氏獲邀參加譽滿國際的尼爾遜國際長笛大賽,是香港唯一入圍的參賽者。
周氏先後參與由戴維斯爵士指揮的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及英國國家歌劇院樂團等的演出。周氏亦分別於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及曼徹斯特布里奇沃特音樂大廳首次舉行個人獨奏會。
此外,周氏多次取得獎學金參與國際大型音樂節,如加拿大奧佛音樂節、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及波羅的海國際音樂節等。他曾經於加拿大「遺忘之域」音樂節跟隨首屈一指的長笛家巴活及杜科爾學習,又於日本濱松國際管樂節暨夏季學院取得「最佳演出」獎。
周氏獲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基金及德立克.卡萊亞信託基金資助,於英國專業音樂學院先後取得碩士學位及演奏家文憑。在學期間,周氏憑優異成績獲校方頒發泰戈爾金獎章以及伊莉莎白皇太后獎學金。他亦被曼徹斯特午間音樂會系列及英國提列特基金旗下的年青藝術家。
德籍小提琴家胡錚是八十年代首位加入德國一級樂團的中國小提琴家。胡氏生於顯赫音樂世家,七歲起隨父親胡惟民教授學習小提琴,由母親彭時俊親授鋼琴,八歲與兄長胡坤登台演奏。
胡氏以優異成績完成四川音樂學院本科課程,在學期間奪得四川省小提琴比賽第一名,並於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中獲獎。胡氏畢業後獲國際曼奴軒音樂學院頒發獎學金,隨曼奴軒爵士創辦的瑞士萊司室樂團於東南亞及歐美巡演,並與百代唱片灌錄專輯。
胡氏在1987年獲指揮大師崔烈比德祺邀請,考進慕尼黑愛樂樂團。胡氏翌年獲取錄為「終身演奏員」,是該團最年輕的女成員及首位中國籍樂手。胡氏同時於慕尼黑音樂學院隨名師丘馬琴科深造,先後獲得演奏碩士及博士學位。
胡氏曾與波蘭廣播交響樂團、愛沙尼亞塔林室樂團和慕尼黑銅管樂團合作演出。胡氏亦是多個室樂團的成員,包括歌托尼四重奏、荷蘭室樂團、阿姆斯特丹小交響樂團、琉森節日弦樂團、薩爾斯堡弦樂六重奏及薩爾斯堡莫札特大學合奏團等;曾經於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法國、芬蘭及德國等地演出。此外,胡氏多次與著名鋼琴演奏家兼作曲家拉錫搭檔,亮相於美國、荷蘭、維也納、西班牙、澳洲、德國及薩爾斯堡的莫札特音樂節。
胡氏熱衷推廣中外現代作曲家作品,尤其關注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她和中國旅德小提琴家寧峰合作灌錄的《中國情》專輯廣受各界好評。除了活躍於國際樂壇外,胡氏亦經常獲擔大師班導師及國際賽事評委。
德巴茲淳1989年生於烏克蘭茲巴拉日,自幼喜愛音樂,五歲時受到兄長薰陶學習手風琴,六歲入讀音樂學校學習手風琴及鼓,年紀輕輕便經常在音樂比賽中獲獎。 他於2004至2008年間就讀於捷爾諾波爾音樂學院,2013年畢業於烏克蘭柴可夫斯基國家音樂學院,擁有音樂碩士的學歷。 德巴茲淳現為一位多才多藝的演奏家、指揮家及節目策劃人,曾於烏克蘭柴可夫斯基國家音樂學院及烏克蘭捷爾諾波爾音樂學院任教及指揮民族樂團。他是烏克蘭基輔天主教堂聲樂團創辦人及指揮,曾以金手風琴合奏團成員身份贏得捷克、立陶宛維爾紐斯和愛沙尼亞塔林的國際音樂比賽。他亦曾贏得2008年烏克蘭音樂大賽第一名及2010年意大利埃爾貝佐國際音樂大賽第一名。 他於2014年起常居香港,是香港探戈樂隊Cafe 852的創辦人及成員,擅長演奏探戈、巴爾幹民族音樂及吉卜賽爵士音樂。Cafe 852樂隊專輯《Camino de Tango》於2017年發行。
低音大提琴家雅谷生於柏林,畢業於法蘭克福音樂學院,師承管特教授,其後隨意大利著名低音大提琴家帕德利亞奇學習。
雅谷是法蘭克福蘭修斯基音樂比賽的得獎者。他在2003至2005年間為巴伐利亞國立樂團訓練學院成員,及後獲得慕尼黑愛樂樂團錄用。
雅谷自2007年起加入斯圖加特國立管弦樂團,同時擔任當地歌劇院樂團及斯圖加特室樂團樂師。雅谷於2010年於四位前樂團同僚創辦Bassics低音大提琴四重奏,成員身兼編曲及演奏,曲目泛及巴洛克音樂、歌劇選段以至爵士樂等。
德國年輕指揮家甘普生於斯圖加特,早年隨帕斯格特及卡勒特教授學習指揮,同時攻讀中提琴演奏。甘普於2007年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中奪得亞軍,其後更於2011年德國指揮賽事中奪得冠軍及特別獎。他又曾經隨著名指揮大師包括馬素爾、羅狄士雲斯基及尤洛夫斯基等人深造,並獲德國音樂理事會專為具有潛質的年青指揮設立的「明日大師」獎學金。
甘普自2013/14樂季開始擔任德國埃森富克旺根室樂團的總指揮及藝術總監。他於同年獲委任為胡德斯堡夏季音樂學院的藝術總監。此外,甘普在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礦業同盟工業文化園區,開拓嶄新的ExtraKlang音樂會系列,與德國知名傳媒人威廉辛、資深演員伯克及獲奧斯卡提名的鋼琴兼作曲家赫胥卡作別開生面的演出。
甘普曾經為多個歐洲樂團執棒,包括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杜塞道夫交響樂團、德累斯頓愛樂樂團、科隆WDR廣播交響樂團、斯圖加特國立管弦樂團、慕尼黑交響樂團、紐倫堡交響樂團、俄羅斯愛樂及波茨坦室內學院樂團等。甘普最近與斯圖加特室樂團及巴松管演奏家賴茨灌錄的專輯備受各界好評。
甘普最近先後為南威斯特伐利亞愛樂的新年音樂會系列及擔任指揮,並於2019年初隨德累斯頓節日樂團遠赴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演出。
潘穎芝生於香港,分別於香港演藝學院、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及香港大學進修,擁有大提琴演奏碩士學位和音樂學哲學博士學位。潘氏亦獲頒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獎學金。
潘氏經常作獨奏、室樂演出,曾與不同樂團合作,包括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及大提琴重奏組合Cellistra等,足跡遍及中國、台灣、泰國、日本、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地。潘氏亦曾獲邀出席太平洋音樂節、卡林西亞音樂節、普朗鎮室樂節及布拉卡特薩爾斯室樂節。潘氏去年獲邀於「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演出。
潘氏自香港國際大提琴學會成立後,一直出任藝術總監,致力推動大提琴音樂及提升本地大提琴演出水平。潘氏現時於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大學任教。
曾獲雜誌《經濟學人》選為當代20大博學之人的霍夫,除了演奏和教學,還通曉作曲、繪畫、雜文及詩歌等。 他是首位以古典樂表演者身份獲頒發麥克阿瑟獎,並於2014年度的「新年授勳名單」獲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他現於茱莉亞音樂學院、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及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任教。
作為當今數一數二的音樂家,詹曉盷除為頂尖小提琴家及指揮,亦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和曼尼斯音樂學院任教。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於茱莉亞音樂學院繼續升學,並取得碩士學位。
迪亞茲院長多年來在古典樂及音樂教育方面作出巨大的貢獻,對美國音樂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迪亞茲在2006年接任寇蒂斯音樂學院院長,之前為費城管弦樂團的中提琴首席。迪亞茲院長上任後,促成了全新的寇蒂斯音樂學院巡迴演出 (Curtis on Tour)及寇蒂斯夏季音樂節(Custis SummerFest),學院亦在他任內推出了的古典結他、弦樂四重奏及指揮等新課程。寇蒂斯音樂學院的國際網絡在他的領導下不斷擴張,讓師生們透過巡迴演出,將音樂聯繫到世界各地。
韋德-威爾森院長出生於倫敦的一個音樂家庭,自幼學習小提琴。投身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前,她是一位資深的文化及教育工作者,曾擔任薩爾斯堡室樂團(Camerata Salzburg)董事總經理,現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董事會主席。2014至2018年間,她更是享負盛名的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大學校長。韋德-威爾森自2019年起擔任德國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院長。
史卡拉歌劇院室樂團於1982年由該著名歌劇院之樂團樂師組成。除了演出十八世紀至現代的經典室樂曲目,室樂團亦致力推廣較鮮為人知的意大利作曲家及其作品。此外,室樂團經常與史卡拉歌劇院樂團的首席樂師、世界知名的器樂演奏家及歌劇演唱家合作演出。室樂團獨有的演繹風格及純正的意大利音色,仰賴史卡拉歌劇院歷代著名指揮的雕琢磨練而成。史卡拉歌劇院室樂團自2017年起委任賀爾曼圖為首席客席指揮。
年紀輕輕的陳以琳現為炙手可熱的指揮家。她除擔任安特衛普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及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亦不斷與各大頂尖樂團合作,包括於BBC逍遙音樂節指揮威爾斯BBC國家交響樂團演出,並曾與柏林音樂廳樂團、科隆居策尼茲樂團、荷蘭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及洛杉磯愛樂樂團等合作。
廖國敏自2014年贏得法國史維特拉諾夫國際指揮比賽後活躍於國際舞台,不但成爲首位出任費城樂團助理指揮的華人,更先後指揮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莫斯科愛樂樂團、首爾市立交響樂團及日本NHK交響樂團等。除繁重的指揮工作外,他亦是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節目總監。
屢獲國際殊榮的吳懷世,先後於2020年德國古斯塔夫·馬勒指揮大賽、2018年法國史維特拉諾夫國際指揮比賽及2017年德國蘇提爵士國際指揮大賽中獲獎。近年,他亦與多個歐洲頂尖樂團合作,包括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法國廣播愛樂樂團、丹麥國家交響樂團及BBC蘇格蘭交響樂團等,並於2019年起擔任首爾愛樂樂團副指揮。
低音大提琴手羅浩鏘演出經驗豐富,於多個場合擔任首席低音大提琴,包括茱莉亞音樂學院管弦樂團、薩拉索塔音樂節管弦樂團、亞洲青年管弦樂團,以及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共同演出的2019年英國廣播公司逍遙音樂節音樂會等。
羅氏在學期間參多個大師班及音樂節,包括玻契尼、埃里森、漢拿、馬丁、邁耶,以及維也納愛樂樂團低音大提琴首席拉克斯等的大師班;亦曾參與阿斯本音樂節及其夏季學院、石荷州音樂節和華巴斯夏季學院等活動。
羅氏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完成學士學位,現於同一所學院繼續進修,師承多個樂團的低音大提琴首席,包括紐約愛樂首席卡布、費城樂團首席羅賓遜及大都會歌劇院樂團首席舒朗尼。此外,羅氏亦於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青少年音樂課程及樂團指導低音大提琴部。羅氏早年跟隨余述俊習琴,其後於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跟隨林明璋學習。
羅氏出色的表現獲多個獎學金支持,包括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獎學金、萬瑞庭音樂基金獎學金和北山堂基金獎學金等。羅氏亦獲垂誼樂社2020「年青音樂家招募」優異獎。
王倩兒以小提琴獨奏者及室樂手的身分活躍於不同音樂演出,曾在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及香港多地演出。她曾在第28屆澳門青年音樂比賽囊括小提琴獨奏高級組冠軍、弦樂協奏曲(小提琴)冠軍及高級組總冠軍「文化局大獎」。王氏為Virtus弦樂四重奏創團成員及第一小提琴手,她與樂團於2018年第五屆上海音樂學院國際室內樂藝術節比賽獲得弦樂四重奏第二名。 王氏曾以獨奏者身份,在澳門樂團《藝蕾初綻》音樂會及澳門青年交響樂團2012年日本巡迴音樂會中。王氏於2019年參與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在卡內基音樂廳贊克廳進行弦樂重奏演奏,並與牛牛、朱丹及沈洋等的音樂家同台,演繹新作。 她亦參與多個音樂節及大師班,獲獎學金參與包登國際音樂節;以及雲基洛夫、林昭亮、彼得.塞爾金、邁阿密弦樂四重奏、上海四重奏、奧利安弦樂四重奏等名師的大師班。 王氏在香港演藝學院完成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師承陳浩堂;其後於巴德音樂學院完成藝術家演奏文憑,期間與譚盾、瓊.陶爾、彼得.懷爾等多位著名音樂家合作。 王氏為2020年垂誼樂社「年青音樂家招募」的優異獎得獎者之一。
楊采曈生於香港,2019年入讀寇蒂斯音樂學院,師隨小提琴大師卡瓦菲恩和史丹赫特﹔及隨鄧奈邦學習中提琴。 楊氏贏得2018年哈德遜河谷愛樂弦樂比賽第一名,並因此有機會與哈德遜河谷愛樂及意大利佩薩羅羅西尼交響樂團合作。她的其他獎項包括2017年茱莉亞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比賽第二名、2014及2015年香港演藝學院協奏曲比賽優勝者、2013年勛菲爾德國際弦樂比賽第二名,以及2009年香港青少年弦樂比賽第一名。2018年,她被選為紐約愛樂環球學院梅塔學員。楊氏獲垂誼樂社2020「年青音樂家招募」優異獎。 楊氏曾與紐約愛樂、香港演藝學院交響樂團、新世界交響樂團及普林斯頓交響樂團、Symphony in C及新澤西節日樂團同台演出,並擔任茱莉亞音樂學院樂團及寇蒂斯音樂學院樂團首席﹔更獲借出瓜達尼尼小提琴。2020年,她再次率領寇蒂斯學院樂團巡演,並在卡內基音樂廳等世界著名場地演出。 楊氏曾參加諾褔克室樂節、西部音樂學院、草山音樂學院及紐約弦樂團研討會等各大音樂節及音樂活動,並曾與陳意超、邁阿密弦樂四重奏、格林美得獎者普威斯、拉曼克里斯南及楊為誼等音樂家同台演出。 此外,楊氏亦曾參與香港電台、堪薩斯州公共電台和堪薩斯州的Fox 4電視台演出。 年僅21歲時,楊氏成功考取聖地牙哥交響樂團第二小提琴副首席一職,她亦曾參與班娜德蒂、陳慕融、迪克特羅、弗蘭克、宓多里、赫德里希、卡瓦菲恩、拉雷多、林昭亮、列賓及席維斯坦等大師的大師班。 楊氏只花了四年時間,便完成茱利亞音樂學院的碩士及學士課程。她之前就讀於香港演藝學院,師承陳浩堂及馬忠為老師。
馬倬琳為誼樂社2022「年青音樂家招募」優異獎的得獎者。馬氏六歲開始於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學習中提琴。自11歲起已在多個中提琴及四重奏比賽中獲獎,包括香港校際音樂節中提琴獨奏高級組冠軍。 馬氏為香港電台第四台樂壇新秀2017之一及第五屆香港國際音樂節2018西樂個人組 – 全場總冠軍。她與多個二重奏、四重奏及室樂合奏團體曾在美國、俄羅斯、維也納、日本、台灣及越南等地演出,並於2018年在美國完成個人巡迴獨奏會。馬氏曾參與垂誼樂社「樂團培訓」音樂課程,與倫敦室樂團同台演出。她是誼樂社的樂手,在「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樂.誼國際音樂節」及「樂訪校園」中演出。馬氏最近在倫敦舉行了在英國的首場音樂會。 馬氏已考獲倫敦聖三一音樂學院院士文憑,現於美國柯爾本音樂學院修讀學士課程,師從保羅.克萊蒂。她亦為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獎學金得主。
錢澤琛先後於琉森高等音樂學院及奧地利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大學完成學士及碩士課程,師承阿摩雅教授。錢氏隨後到日內瓦高等音樂學院深造,師承盧塞夫。 錢氏最近贏得的獎項包括2019年國際魯賓斯坦大賽、第一屆CullerArts國際小提琴大賽、第八屆國際葛羅米歐小提琴大賽、卡薩爾斯音樂節小提琴協奏曲比賽、葡萄牙大西洋海岸國際青少年獨奏家比賽、英國波特侯斯帕格尼尼獎、英國卡露爾獎、英國威爾遜獎學金、英國MBF及紐約Tarisio獎學金。 錢氏亦獲垂誼樂社2020「年青音樂家招募」優異獎。 他最近參與的國際小提琴大賽包括2019年瓦爾加國際小提琴大賽、2020年卡察都量國際小提琴大賽及艾內斯科國際小提琴大賽。 錢氏於2018年卡薩爾斯音樂節、2019年國際荷蘭音樂節及2019年舍夫契克國際音樂節演出。他同時參與瑞士Espace 2電台節目、伊雲劇院及音樂廳音樂節和日內瓦萬國宮的演出。他亦定期與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合作。錢氏本年獲邀擔任莫里茨堡節日樂團的團長。 錢氏演奏所用的是1810年製的弗朗索瓦.皮克製的小提琴,由Tarisio慷慨借出。
李思熹生於香港,六歲開始跟隨鄭景聰學低音提琴,其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師承宗小謙。 李氏多年來獲獎無數,包括香港校際音樂節低音提琴高級組冠軍,校際音樂節弦樂公開組季軍,2011年北京中音杯低音提琴少年組優異獎,香港演藝學院協奏曲比賽,第一屆馬吉尼國際低音提琴比賽季軍。在2018年,李氏曾以獨奏家的身分,與香港演藝學院交響樂團同台演出。 李氏曾參加不同音樂家的大師班,包括魯伊斯、巴貝、卡塔琳魯塔魯等。在2017年,李氏被選為亞洲青年管弦樂團的一員,與亞洲不同地方的樂手進行世界巡迴,並在瑞士琉森音樂節跟隨巴默特和朱特演出馬勒第一交響曲。 李氏為垂誼樂社2019「年青音樂家招募」優異獎得獎者之一。
黃蔚園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少時入讀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師隨郭品文老師及黃懿倫教授。
黃氏曾贏得北京國際音樂大師班藝術節鋼琴獨奏比賽亞軍、香港新世代音樂比賽冠軍和韓國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季軍,並於荷蘭恩斯赫德國際鋼琴比賽中奪得亞軍及傳媒評委獎和最受觀眾歡迎獎兩項特別獎。
黃氏亦獲第75屆施坦威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專業組港澳賽區及北京總決賽冠軍,並同時獲頒專業組特等奬,代表中國赴德國參加國際施坦威藝術節演出。她曾在英國威爾斯第65屆靈閣嶺國際音樂大賽、亞洲鋼琴公開賽鋼琴協奏曲賽及上海亞洲青少年音樂比賽獲冠軍、北京周廣仁鋼琴藝術新人獎亞軍、亞洲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日本總決賽銀獎,以及其他香港學校音樂節比賽的主要獎項。
黃氏為垂誼樂社2019「年青音樂家招募」優異獎得獎者之一,曾獲選為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傑出人士,以表揚她對香港文化藝術的積極推廣及參與國際文化藝術活動成績優異。
陳穎瑤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計量金融和副修計算機科學,是一名全職數據分析師,亦是一名熱愛單簧管演奏的好手。 陳氏自七歲開始學習單簧管演奏,受余健嫦和林美瑜老師啟蒙,其後於2011年在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青少年音樂課程學習樂理以及合奏技巧,並跟隨黃智輝老師學習,15歲時以優異成績考獲聖三一音樂學院專業文憑。 陳氏多年來積極參與各類比賽和表演,最近在台北國際青少年音樂大賽網上組別獲得香港區冠軍,將代表香港到台北參加決賽。此外,她在國際比賽 Grand Prize Virtuoso 2020 獲得一等獎,並有機會到莫札特的出生地薩爾斯堡演出。她在過去四年曾擔任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樂手,並於2019年擔任周年演出的協奏曲獨奏。除了獨奏和管弦樂團外,她也熱衷於室樂表演,亦是單簧管合奏小組文化豎的創團成員。
馮啟思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研究生,師隨孫永志老師。
馮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先後獲學士及碩士學位,師從朱文昌老師主修笛子和曾健文老師副修粵曲。她於大學期間隨李忠順教授專修音樂研究,曾兩度獲頒吳大江紀念獎學金及江譽鏐紀念獎學金,亦曾獲頒任白戲曲研究獎學金。
馮氏少年時期屢次於香港學校音樂節獲獎,並多次獲香港中樂團頒發獎學金,於樂團轄下的香港少年中樂團學習。2010年考獲上海音樂學院笛子十級,翌年考獲中央音樂學院笛子演奏文憑,並兩度獲邀於中央音樂學院中樂考級優異者匯演中演出。疫情期間製作「一人笛子二重奏:頂嘴」音樂影片,被香港電台挑選於電視節目「演藝盛會:音樂到會」中播映。
馮氏近年致力於笛簫演奏,曾到訪英國、俄羅斯、奧地利、新加坡、廣州及澳門等地演出,亦涉足粵樂合奏及南音拍和,曾為粵劇名伶阮兆輝先生作南音拍和,並定期於茶館參與廣東音樂合奏。
塞爾南德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和樂團領隊,精於長笛和敲擊樂器,擅長多種樂器演奏。塞爾南德的音樂生涯從六歲開始,他先後於菲律賓中學藝術系及菲律賓大學音樂系畢業,因其能表演多種樂器、高合配度和音樂修養而備受香港觀眾歡迎。 塞爾南德獨特的音樂背景和豐富多樣的專業知識令他在樂壇大放異彩。他是馬尼拉交響樂團的樂師,曾與菲律賓交響樂團一起演奏。他的爵士樂同樣了得,為他帶來到世界各地演出的機會,如香港、菲律賓、東南亞的爵士音樂節,以及日本名古屋世界博覽會。 塞爾南德亦經常為廣東流行曲演奏,曾合作的歌手包括譚詠麟、蘇永康、泳兒、許志安、吳國敬、鍾鎮濤、梁詠琪、張敬軒、李玟、RubberBand、溫拿樂隊和太極樂隊等。
周子鶱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作曲及電子音樂,師隨張珮珊副教授研習作曲。在學期間曾到南韓首爾大學作曲系作交流生和到日本參加武生國際音樂祭作曲工作坊,並且先後獲得獅子會音樂慈善基金獎學金和垂誼樂社獎學金。
周氏為垂誼樂社2020「作品徵集」優勝者。
廖氏生於香港,自幼習鋼琴及大提琴。2009年考獲倫敦聖三一學院鋼琴院士文憑,2011年考獲大提琴專業文憑。廖氏曾修讀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主修作曲及電子音樂,師隨伍巧怡。其作品於世界各地屢獲殊榮,並曾獲大小藝團作演出,遍及澳洲、奧地利、新加坡、南非、美國及香港。近作包括為學士合唱團四十周年而作的《合》,以及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混聲合唱團而作的《聲聲慢》。
廖氏現修讀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曾獲香港政府及香港大學頒發獎學金,並於2020年春季到維也納美術學院作交換生。
廖氏為垂誼樂社2020「作品徽集」優勝者。
生於香港的小提琴家郝立希深信音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因此致力讓音樂走進社區。他是誼樂社2020「年輕音樂家招募」的優勝者,2021年首度與誼樂社合作,在「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系列獻藝。 郝氏曾先後在亞洲以及歐美等地居住和演出,著名音樂廳(如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和香港文化中心)、住宅客廳和工廠都能找到他的足跡。 此外,郝氏也活躍於室樂演奏,近期曾在耶魯室樂優勝者音樂會(2022)演出。今年夏季,他將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夏日音樂節和大湖區音樂節亮相,也會再度參與丹麥泰爾室樂節。 郝氏參加過許多著名短期音樂學院及室樂節,包括:陶斯短期音樂學院暨室樂節、卡尼素音樂廳短期室樂學院及音樂節,以及茱莉亞音樂學院室樂節。他參與紐約弦樂團研討會時,曾獲各大弦樂四重奏成員指導,包括波羅米奧弦樂四重奏、布蘭坦諾四重奏,以及上海四重奏。郝氏也曾是朱伯特三重奏成員─朱伯特三重奏2018年在卡尼素音樂廳成立;當時在卡尼素音樂廳與郝氏同台演出過的音樂家包括鋼琴家卡利斯坦、羅溫科和羅伯特‧麥當奴,以及小提琴家菲臘和思穆卡拉。 郝氏也是樂團樂師,合作過的指揮包括高蘭尼利、艾坦爵士、漢尼根、希斯、拉列多、安捷仁、普爾曼、羅拔斯頓,以及梵志登。他曾於曼尼斯樂團擔任樂團首席,目前是耶魯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 2017年,郝氏獲曼尼斯音樂學院頒發音樂學士學位,在學期間師隨湯瑪士和塞薩;隨後到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師隨司馬克勒;2020年獲音樂碩士學位之後再到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攻讀音樂藝術碩士課程,師隨安芸晶子及卡瓦菲恩,2022年畢業。郝氏最近加入紐黑文交響樂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樂師。
獲獎無數的作曲家暨鋼琴家徐美玲生於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在香港長大及接受教育,現時以香港為根據地。
多個樂團、合奏團及藝團都演出過徐氏的作品,包括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國家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哈薩克國家愛樂樂團、以色列室樂計劃、米佛斯四重奏、印達高四重奏、哈薩克國家弦樂四重奏、斐斯合奏團、香港創樂團、朗坦諾合奏團、香港電台室樂演奏家,以及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等。
委約方面,曾委約徐氏創作新曲的機構有民政事務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電台、香港作曲家聯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以及垂誼樂社。
演出過徐氏作品的國際音樂節包括:亞洲作曲家同盟音樂節(越南)、「香港音樂系列」(倫敦)、highSCORE 音樂節(意大利)、亞洲-歐洲新音樂節 (俄羅斯)、「創意間的親暱」(香港)、萬花同音樂會系列(洛杉磯)、香港當代音樂節、維也納夏季音樂節(奧地利),以及美國中西部作曲家研討會(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
徐氏剛於美國密歇根大學完成音樂藝術(作曲)博士學位,在學期間師隨盛宗亮教授及杜維蒂教授。
徐氏為垂誼樂社2019「作品徵集」優勝者。
陳蒨瑩生於香港,三歲起隨母親學習小提琴,考進香港演藝學院後師隨馬忠為教授,也曾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隨徐惟聆教授學藝。她現於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修讀碩士課程,師隨維勒斯坦。
陳蒨瑩參加過許多小提琴賽事,而且獲獎無數,包括第八屆路易斯 · 施波爾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冠軍及「協奏曲演奏獎」)和哈爾濱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組第二名),另外也在米高.希爾國際小提琴大賽和安德烈亞.鮑思達契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獎。
與陳氏合作過的樂團包括德國威瑪國家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樂隊學院樂團(EOS樂團)以及香港愛樂室樂團。2016年,她獲選隨寇蒂斯室樂團巡迴美國演出,擔任獨奏;2017年寇蒂斯交響樂團巡迴歐洲演出時,陳蒨瑩曾在當中九場音樂會上擔任獨奏。此外,她也在費城、香港、北京和廈門舉行過獨奏會。
陳氏曾在韋爾比耶音樂節學院和海費茲夏日國際音樂學院演出,更在後者應邀與知名中提琴家今井信子合奏。
陳氏也是AYA鋼琴三重奏創團成員,該團曾贏得WDAV青年室樂比賽及黃溫泉市室樂比賽冠軍。
陳氏為垂誼樂社2019「年青音樂家招募」的優異獎得獎者之一。
炙手可熱的中提琴手林宇峰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音樂學士學位;在學期間獲頒多個獎學金,包括葛亮洪獎學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金以及劉元生慈善基金獎學金。林氏現為自由樂手,參與樂團和室樂演出。
2013至2014年間,林氏在亞洲青年樂團擔任首席中提琴,隨團在亞洲主要城市巡迴演出;2015年參加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布拉森夏季音樂節時擔任首席中提琴,既在音樂節的室樂團擔任首席中提琴,又與同儕合作演奏室樂,在美國各地演出。另一方面,林氏也參加過多個知名室樂合奏團的大師班,包括安德利安四重奏、斯曼諾夫斯基四重奏、邁亞密弦樂四重奏,以及上海四重奏。
畢業後,林氏在樂團曾與多位知名指揮家合作過,包括詹姆士・朱特、簡─大衛‧馬素爾、布列特・密舒爾等,合作過的演奏家則包括大提琴家史提芬・伊莎莉斯、小提琴家法詹・列賓和小提琴家張永宙等。
伍國睿曾任拔萃男書院交響樂團及弦樂團首席中提琴手;2016年與香港青年弦樂團一同巡迴演出,其後加入香港青年交響樂團,而且在上述兩樂團內均屬歷來年紀最小的一批團員。
伍氏現隨劉子正及彭施皿習琴,此外也曾參與多位中提琴家的大師班,包括加斯.諾克斯、胡安─米格爾.埃爾南德斯、克里斯托夫.康茨、里奧.菲利普斯及克里斯蒂安.賈爾維。
伍氏自幼開始在本港以外巡迴演出,經驗豐富,演出地點包括澳門、內地、斯洛伐克、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奧地利,其中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演出最難能可貴。
黃泰城就讀香港演藝學院期間師隨貝樂安;畢業後負笈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及表演藝術大學深造,師隨楊‧艾克特(克龍貝格學院-艾曼紐‧費爾曼音樂學院前任藝術總監),並獲頒碩士學位。
黃氏分別在2015、2017及2019年應邀參加羅馬室內音樂節。羅馬室內音樂節由意大利文化遺產及活動部及美國駐意大利大使館合辦,黃泰城在此音樂節的演出則獲香港駐布魯塞爾經濟貿易辦事處資助。此外,黃泰城參加意大利卡薩爾馬焦雷國際音樂節時,獲頒塔拉斯‧格波拉獎;又曾與邁札名手弦樂團合作,多次在德國和意大利演出,擔任獨奏。
黃氏不但活躍於音樂廳,更活躍於社交媒體。他致力在內地推廣大提琴,目前已累積了六萬多名內地的線上追隨者,而且曾在北京和上海為追隨者舉辦獨奏會。他在串流平台上的專輯,播放次數已達百多萬;短期內亦會在線上發行更多錄音。
黃氏為誼樂社2019「年青音樂家招募」優異獎得獎者之一。
顏俊豪生於澳洲墨爾本,畢業於墨爾本大學,主修文學,畢業後回港追夢,希望投身演藝事業,他於香港演藝學院進修學院繼續學習,取得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表演藝術第五級高級國家文憑(音樂劇場),並獲選為該年度「最優秀學生」。
顏氏現常居於香港,以表演者、創作人及教育家身份活躍於演藝業界。
顏氏榮獲2017年香港英語舞台劇獎「最佳演員」,是香港其中一位最受歡迎的演藝導師。他亦是香港頂尖英語司儀之一,曾與各大企業合作,並以角色扮演者及教練身份提供管理訓練計劃。
他相信如果一個人能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其動力、熱情和靈魂便會引領自己製作出最好的作品。
馮律均現為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三年級生,她於年僅11歲時贏得第72屆香港校際音樂節公開組柏斯音樂吹管及敲擊樂獎學金亞軍,2021年14歲時再奪殊榮。
她現時正積極參與各項音樂節、大師班及亞洲敲擊樂比賽以拓闊其表演經驗。她曾於台北國際擊樂錦標大賽馬林巴琴、電顫琴及中國鼓組別奪魁,亦曾到上海及東京比賽。
馮氏透過加入亞洲青年管弦樂團香港音樂夏令樂團、演藝管樂團、柏斯管樂團及香港愛好管樂團增進合奏經驗,她亦曾於流行音樂會上以電顫琴獨奏身份亮相,與歌手側田在紅磡體育館同台演出。
馮氏現隨得獎日本馬林巴琴演奏家大茂繪里子學習馬林巴琴及李彥翀學習敲擊組合。
費絲安妮常居於意大利羅馬,是一位演員、舞蹈劇場表演者、導演、戲劇導師及聲樂指導。她於1985年在國際弗爾臣學院畢業,一直與各大戲劇學院、公立學校、私人學生及客戶合作,自2002年起成為藝術顧問及戲劇顧問,並提供公開演講課程。
范曉星為誼樂社2021「年青音樂家招募」的優勝者。早年他贏得紐約國際藝術家小提琴大賽及艾德菲室樂團協奏曲大賽後,已成為國際樂壇上一顆耀眼新星。他曾在不少短期深造學院和國際音樂節演出,包括馬伏音樂學院、菲比耶音樂節、菲羅音樂節及學院、國際大山音樂節及學院和綠山室樂音樂節等。2021年他首次於「樂‧誼國際音樂節」亮相。
范曉星生於香港,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他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求學時,師隨姜康和李宜濠,獲頒歌德利亞‧李獎學金及丹尼爾‧布隆菲德基金獎學金;畢業後前往慕尼黑音樂及戲劇學院深造,師承費舒、柏鵬和奈達奧爾。
范氏曾與多位頂尖藝術家合作,也受過他們的指導,包括卡華高斯、攝斯─斯奈達、列賓、佩爾曼、巴拉提、拉杜斯、法蘭克、塔卡─賽茲、偉勒斯坦、羅薩德、艾蒙優、馬丁、法國伊比恩四重奏,以及艾默遜四重奏。
他現在用的小提琴是1795年由格格拉安諾在拿坡里製作的名琴。
小提琴家李貞熙生於多倫多,合作過的樂團包括多倫多交響樂團、魁北克交響樂團、布洛特音樂節樂團、多倫多大學交響樂團、蒙特利爾室樂團,以及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樂團,也曾在第23屆艾克─格藍瑪特國家音樂比賽弦樂組中奪魁。
李氏在皇家音樂學院就讀時師隨丹俊高,在多倫多大學時師隨梵衛舒,獲該校頒發伊頓獎學金及演奏碩士學位。她畢業後負笈德國,曾在慕尼黑隨萊納上私人課堂,又在柏林高等藝術學院隨布蘭迪斯學習,並在校內的捷亞法舒大賽贏得亞軍。此外她更獲安大略省藝術理事會頒發兩項查瑪斯演藝訓練助學金,另外又獲頒加拿大議會助學金。
李氏曾任奧斯陸愛樂樂團及西德意志電台交響樂團副首席,現為炙手可熱的自由音樂人。
李氏曾在多個樂團以首席身份演出,包括慕尼黑電台樂團、瑞典電台交響樂團、慕尼黑「聲音管理」樂團以及洛桑節日弦樂團,也在其他樂團擔任過重要的樂手職位,包括馬勒室樂團、柏林喜歌劇院樂團、斯特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盧森堡愛樂樂團,還有加拿大歌劇團樂團。此外她也在歐洲室樂團以及柏林愛樂樂團作客席演出,合作過的指揮包括阿巴度、歷圖、阿奴閣、凱亭以及夏丁。
李氏曾在卡瑪列利弦樂四重奏和寶馬利弦樂四重奏擔任過第一小提琴,也跟很多音樂家合作過,包括洛提、杜美、古爾蒂、狄法容、菲斯捷路德、利沙以及羅斯頓,而且也經常到英國康沃爾郡普魯士海灣,參加露天室樂節。李氏與鋼琴家Jeanie Chung攜手,贏得卡坦尼瑟塔國際室樂比賽亞軍(2001),又在佛羅倫斯古爾大獎賽獲頒榮譽獎。
2010年,李氏加入「加拿大製造合奏團」,製作出名為《鑲嵌畫》的主題音樂會,在加拿大巡迴演出;這場主題音樂會的錄音更在2021年贏得朱諾獎「年度古典專輯︰獨奏或室樂」殊榮。
卡爾妮生於特拉維夫,九歲開始學習大提琴,僅僅四年後就開始在歐洲、加拿大和美國巡迴演奏。
卡爾妮曾在多位大師門下學藝,包括哈利爾、維瑟爾、葛令格斯,以及傳奇大提琴家格倫豪斯。格倫豪斯形容卡爾妮是「年輕大提琴家中,音樂感最敏銳、技巧最令人興奮的人才之一」。室樂方面,圖貝、格朗尼奇以及貝格四重奏都指導過卡爾妮。
2006年,卡爾妮與小提琴家巴德和鋼琴家本─阿利攜手創辦蒙德利安三重奏。蒙德利安三重奏發展得非常成功:2007年在國際室樂大賽(意大利里雅斯特)上憑布拉姆斯一首鋼琴三重奏贏得冠軍、少年獎以及特別獎;2008年又在博洛尼亞音樂節贏得觀眾大獎;2009年獲頒波勒蒂─貝唐尼基金獎學金(倫敦)。義大利作曲家麥捷羅‧阿巴杜將作品《蒙德利安三重奏》題獻給蒙德利安三重奏。卡爾妮2021年加入莉莉可三重奏。
卡爾妮曾在多個音樂節中亮相─包括德國麥克蘭堡-前波米拉尼亞音樂節、德國石荷州音樂節、意大利史特列薩音樂節、以色列卡法百隆音樂節以及美國拉維尼亞音樂節;世界各大演奏廳如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雅典音樂廳、德國巴登─巴登節慶劇院、布魯塞爾美術宮、維也納音樂廳、科隆愛樂音樂廳、倫敦維摩爾音樂廳以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2013至2015年間,她在漢堡音樂及戲劇學院教授室樂。
與卡爾妮合作過的音樂家很多,包括佩格曼舒哥夫、布勞斯坦、高唐尼、格倫豪斯、凡格羅夫、奈捷爾‧甘迺迪以及沙羅恩合奏團;此外她也經常與以色列歌唱家諾亞合作。愛爾巴尼亞作曲家莉卡也為卡爾妮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即興》。卡爾妮曾與漢堡室樂團合作,灌錄符克曼《浪漫小夜曲》以及《大提琴協奏曲》(作品33);另外又與巴別斯伯格德意志電影樂團合作,灌錄馬斯‧李希特《戰爭頌歌》,而且大獲樂評讚賞。
沃爾夫在紐約出生和成長,師隨小提琴名師斯比莉安斯基和德莉。他畢業於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在學期間師隨利維(拉薩葉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
沃爾夫畢業後隨哲羅德‧標深造了一段時間,然後加入以色列室樂團,並在當地生活了五年,期間開始發現中提琴的美;他與團中擔任首席的同儕組成合奏團,自己則負責拉奏中提琴。
沃爾夫1982年到荷蘭發展,1984年起出任荷蘭室樂團/荷蘭愛樂樂團第一首席中提琴,前後達三十五年之久。無論在荷蘭還是海外,他也經常在上述樂團的演出中擔任獨奏。他與尼可利奇及荷蘭室樂團攜手,灌錄了莫札特《交響協奏曲》(K. 364),2020年由Tacet品牌發行。
沃爾夫曾與不少知名音樂家成為室樂合奏團團友,包括小提琴家魯卡(「音樂的背景」)以及大提琴家迪耶蒂安(「探索」)。他與太太兼小提琴家佩利不但參加了以烏特勒茲為基地的利耶維德合奏團,更是團內的核心成員。
沃爾夫是烏特勒茲音樂學院中提琴教授,曾在法國、德國和美國主持過大師班,也曾在當地音樂節亮相。
戚耀庭是Cong四重奏的創團小提琴手之一。Cong四重奏於2019年東京薩爾斯堡莫札特室樂國際比賽中奪魁,2021年在比利時克羅采國際音樂大賽贏得亞軍。Cong四重奏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課程駐校藝術家,2019至2021年間擔任該校駐校室樂合奏團。
戚氏參加過不少短期深造課程及研討會,包括荷蘭弦樂四重奏學院、紐約羅伯特‧曼恩四重奏學院、茱莉亞四重奏研討會、海費茲國際音樂學院舉辦的阿殊堅納西/基舒博室樂研討班、冰島哈帕國際音樂節學院,以及馬德蘭島室樂學院。他也經常得到頂尖四重奏合奏團指導,包括太平洋四重奏、多佛四重奏和上海四重奏;另外,也有來自著名合奏團的樂手個別指導過戚氏,包括來自丹尼爾四重奏、耶路撒冷四重奏、美洲人四重奏、東京四重奏、波羅蜜奧四重奏、維梅爾四重奏和鮑羅丁四重奏的樂手。
戚氏先後畢業於紐約伊斯曼音樂學院及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分別獲音樂學士及文學碩士學位。他在伊斯曼音樂學院求學期間獲頒發演奏證書;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時,由於畢業演奏會表現極為出色而獲頒羅夫獎。此外,他曾就讀於印第安納大學積可斯音樂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恩師包括胡坤、陳浩堂、何紅英、高柏文、格納特拉及史雲遜。
戚氏曾在多個音樂節亮相,包括保登國際音樂節、艾斯本音樂節及學院、海費茲國際音樂學院、拿也克音樂學院夏日音樂節,以及胡坤及友人國際大師班;另一方面,他也參加過多位世界級小提琴家的大師班,包括祖卡曼、普歌斯安、利杜、阿哥斯天尼、祖斯、梅勒以及莫堅。
周業瑋是Cong四重奏最新加入的成員。Cong四重奏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課程駐校藝術家。周氏先在伊士曼音樂學院時師隨史葛和卡素曼,獲頒學士學位;其後到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深造,師隨尼諾米亞,獲碩士學位。
周氏在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的得獎合奏團蒙卡萊四重奏擔任過第一小提琴手,以及在西維珍尼亞州立大學任教。此外,他也曾在不少音樂廳和音樂節亮相,包括紐約卡奈基音樂廳、加拿大班夫中心、波士頓佐頓廳、德國莫里斯堡音樂節以及西部音樂學院,擔任獨奏者、室樂樂手和樂團首席。周氏亦曾在多個比賽中奪得殊榮,包括美國全國音樂教師協會青年藝術家演奏大賽、布魯克拉交響樂團協奏曲比賽,以及日本─香港國際音樂大賽等。
黃立恆是Cong四重奏的中提琴手。Cong四重奏於2019年在東京薩爾斯堡莫扎特室樂國際比賽奪魁,2021年又在比利時克羅采國際音樂大賽贏得亞軍;2019至2021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駐校室樂合奏團,現為該校文學碩士課程駐校藝術家。Cong 四重奏成立之前,黃氏獲南韓Artsylvia基金贊助,擔任大山嶺四重奏的中提琴手。
黃氏先後於香港、倫敦、印第安納、紐約和荷蘭學習音樂,師承熊谷佳織(香港管弦樂團)、磯村和英(東京四重奏),以及嘉素利亞斯教授(寇蒂斯音樂學院音樂藝術總監),其他恩師還包括陳浩堂、華俊斯基、特列、元淵舞及姬曼等。此外他也得到許多頂尖室樂合奏團指導,包括太平洋四重奏、博羅美奧四重奏、多佛四重奏、茱莉亞四重奏以及上海四重奏,另外也接受過克里夫蘭四重奏、丹尼爾四重奏、瓜奈里四重奏、耶路撒冷四重奏、東京四重奏以及維梅爾四重奏個別成員的指導。
黃氏參加過許多室樂音樂節和短期深造課程及研討會,包括紐約羅伯特‧曼恩四重奏學院、茱莉亞四重奏研討會、海費茲國際音樂節學院的阿殊堅納西/基舒博室樂研討會、馬德琳島室樂學院,以及冰島哈帕國際音樂節學院弦樂四重奏研討會等。
黃氏曾在紐約現在樂團(The Orchestra Now (TŌN))、美國印第安納伊凡斯維爾愛樂樂團、肯德基歐文斯伯勒交響樂團擔任樂手;在紐約期間,曾在大都會藝術館、卡奈基音樂廳和林肯中心等場地演出,並為拿索斯和Sorel Classics等唱片公司錄音。
黃氏近期曾在東京、紐約、荷蘭、法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演出。
香港大提琴家鄭恩浩先後隨賴曉雯、董曉露、張明遠和王磊教授學習。鄭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然後負笈印第安納大學積可斯音樂學院深造,師隨斯頓夫及華莫斯,獲大提琴演奏碩士學位,也曾在印第安納大學弦樂學院為摩西絲擔任助教。此外,他亦隨丹尼爾、陳浩堂和大平洋四重奏鑽研四重奏演奏。
鄭氏為Cong四重奏的創團大提琴手。Cong四重奏在2019年東京薩爾斯堡莫扎特室樂國際比賽中奪魁,2021年比利時克羅采國際音樂大賽獲得亞軍;2019至2021年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駐校室樂合奏團,現為該校文學碩士課程駐校藝術家。鄭氏與Cong四重奏近年亦在歐洲和美國進行巡迴演出。曾與鄭氏合作過的知名藝術家包括菲利札尼斯、利斯、元淵舞、巴舒密特和艾力克‧金。
鄭氏曾獲頒多個獎學金,包括資助他修讀碩士課程的全額獎學金邱啟楨紀念基金獎學金、胡格非畢業生海外深造紀念獎學金、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古馳(腕表與珠寶)音樂基金」獎學金,以及李寶椿慈善信託基金獎學金。此外,他早年也曾在香港學校音樂節的大提琴協奏曲組獲獎。
陸尉俊剛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博士(作曲)學位,師隨李允琪教授。他喜歡探索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其作品為融合世界各地音樂元素的現代音樂。陸氏近作受中國地方音樂、戲曲、日本雅樂、爵士樂及拉丁美洲音樂的影響。
2019年,陸氏到南佛羅里達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鑽研爵士樂及拉丁美洲音樂,曾到古巴、秘魯、玻利維亞和巴西實地考察。陸氏也曾與不同風格的音樂團隊合作,包括來自香港、美國、加拿大、法國、巴西和泰國的藝術家。
陸氏修讀博士學位期間獲頒多項獎學金,包括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獎學金、中國文化研究所莫慶鏘獎學金,以及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音樂獎學金等。
陸氏的中樂作品《彈撥搖滾》獲頒2021「敦煌獎」中國民族室內樂新作品展評活動金獎(同類樂器組合作品),琵琶獨奏曲《爵士琵琶》則在2017年獲「敦煌獎」琵琶獨奏重奏新作品展評銀獎;此外,他亦是誼樂社、Kaleidoscope Chamber Orchestra、Catchfire Collective 和 Tacet(i) Ensemble樂季徵譜比賽優勝者。
此外,陸氏的作品曾在巴西聖保羅當代作曲家音樂節、香港當代音樂節、2017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世界(新)音樂日」(加拿大)及美國跨文化音樂會議與音樂會上發表。另一首作品《歸墟》最近也在第67屆國際作曲家講壇發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陳俊燊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師隨龍向榮博士、龐樂思及辜柏麟,獲音樂學士學位(一級榮譽)及音樂碩士學位。陳氏在學期間獲頒多項獎學金,包括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全額獎學金、香港愛樂團獎學金以及陳浩才醉人音樂獎學金。
陳氏2018年起擔任香港天籟敦煌樂團駐團敲擊樂師,曾隨團到敦煌和泉州演出。2019年,他與其他樂手共同創辦敲擊樂二重奏Vertex Percussion Duo 及敲擊樂團M.A.R.B.L.E.S. Percussion,同年又前往美國,參加普林斯頓大學舉辦的「奏」敲擊樂夏日學院,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敲擊樂手交流及演出。
陳氏也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藝團「敲擊襄」的樂手;2020年曾與第三海岸敲擊樂團攜手在國際共襄創意學院演出。
2015年,陳氏獲選加入亞洲青年管弦樂團,隨團到中國大陸、台灣及日本巡迴演出;2017年又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參加世界舞蹈聯盟全球峰會(加拿大聖約翰),擔任伴奏樂手。
此外,陳氏現為澳門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及演藝愛樂特約樂手。
香港青年笛子演奏家龔偉健自小在香港學習和成長,8歲開始學習笛子,其後赴上海音樂學院修讀碩士學位,師承著名笛子教育及演奏家詹永明教授。
在上海期間,龔氏向各地笛子名師學習,亦得到不少演出及交流的機會。龔氏曾參與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當代音樂週、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大型音樂活動;2018年,龔氏獲邀於台北首演竹笛奏鳴曲《海風.竹夢》;隨上海音樂學院笛聲賦竹笛室內樂團及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到各地演出;先後參與及策劃第五及第六屆「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管樂週」的一系列活動講座與演出;並獲學校推薦,前往瑞士日內瓦高等音樂學院進行教學交流項目。
龔氏曾獲多個獎項,如2018年西湖國際青少年音樂節器樂比賽(高等院校組專業組)笛子金獎、中國.無錫第四屆國際笛簫節暨「聽雨盃」海內外笛簫邀請賽之專業青年組金獎、上海市政府(港澳台)優秀學生獎學金(2018-2020)等。2019年更獲上海音樂學院優秀學生「音才助飛」項目贊助,於上海賀綠汀音樂廳舉辦獨奏音樂會。2020年,入選香港中樂團主辦「樂.融.榮」新世代小型音樂會計劃,並將於今年6月舉辦笛子獨奏音樂會。
朴星吉,1992年出生於音樂世家,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六歲便登上演奏舞台。2009年以全額獎學金進入香港演藝學院,師從鍵盤系主任郭嘉特教授。2015年以一級榮譽獲得音樂學士學位,201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音樂碩士學位。
朴氏從小就才華洋溢,屢獲殊榮,包括:1999年上海大劇院杯鋼琴比賽第一名;2005年全國KAWAI鋼琴比賽第一名;2006年第五屆美國俄羅斯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及四項特別獎;2007年第十四屆香港亞洲公開賽公開組第一名;2010年以最小年齡獲得挪威第十一屆葛利格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及三項特別獎;2010年第一屆美國紐約鋼琴新秀選拔賽冠軍;以及2011年第21屆「羅馬2011」意大利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等。
朴氏不僅在國內外各大比賽中屢獲佳績,其演出亦遍佈世界各地,如:中國、美國、意大利、奧地利、挪威、匈牙利及波蘭等。2006年,他開始全國巡演,歷時半年,2008年前往奧地利、波蘭及匈牙利演出。2010年,獲得「HKGNA 美國紐約新秀選拔賽」冠軍,並於美國卡內基音樂廳舉辦音樂會,2013年,朴氏獲香港藝術節邀請作個人獨奏會,更獲得好評。2014年,在意大利波代諾內演出並發行CD唱片,演奏會既獲波代諾內樂迷支持,也吸引駐布魯塞爾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代表的出席,更獲當地傳媒廣泛報道,其中意大利主要古典音樂的收音機頻道Radio 3 Rai,更將演奏會廣播至歐洲其他城市。
2018年,朴氏與香港小提琴家鄭陽和大提琴家賈楠以「紫荊三重奏」舉行音樂會及與不同藝術家合作。
2021年,朴氏獲邀參加香港演藝學院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的紀念貝多芬誕辰250週年特備節目「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伯恩斯多夫以「技巧超卓、具說服力的演奏」(《漢堡晚報》)見稱,而且漸漸在國際古典音樂界打響名堂。他生於德國漢堡,五歲習琴,翌年獲頒漢堡青年音樂基金獎學金,隨名師泰頓學習;他在漢堡專業學院師隨班費德,完成課程後移居美國東岸,並以美國東岸為藝術事業的根據地。
伯恩斯多夫十五歲時首度與樂團合奏,在漢堡萊斯音樂廳與漢堡青年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葛利格《鋼琴協奏曲》;不久,其他樂團的邀約接踵而至,包括海德堡愛樂樂團和漢堡室樂團。除了美國和德國,他也曾在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日本、中國和東南亞等地演出。2016年他贏得布達佩斯李斯特大賽季軍後,就在匈牙利各地演出(包括獨奏及與樂團合奏),地點包括布達佩斯、艾格爾、米什科爾茲等多個城市。
伯恩斯多夫比賽經驗豐富,更曾在國內外賽事中贏得殊榮。他2017年贏得達拉斯國際鋼琴比賽季軍;幾個月後贏得西班牙約恩比賽季軍,並獲選為「最佳西班牙作品最佳演繹」得獎者,獲頒「羅莎‧薩巴塔獎」。伯恩斯多夫持波士頓大學學士及碩士學位,在學期間師隨莎倫和納西斯安;後負笈多倫多古德學院修讀藝術家文憑課程,師隨佩利及路易。伯恩斯多夫現為茱莉亞音樂學院四年級博士生,更獲頒發「C.V.施達博士生獎學金」,師隨羅伯特‧麥當奴。除演奏外,他正在寫作一份探討韋伯格鋼琴音樂的論文,近期也灌錄過韋伯格的鋼琴五重奏。
恩廷格爾是巴黎年輕音樂家比賽冠軍,並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學位。2001年,她負笈美國布林明頓印第安那大學深造,師隨阿蘭德,獲頒獨奏家文憑,2004年更獲選為「艾達美古典新秀」。
室樂方面,恩廷格爾曾與多位著名音樂家合作,包括巴舒密特、狄亞茲、卡茲、富克斯、威勒斯坦、卡勒、費列德、列切耶、斯高維斯基、拉克林、揚森、貝爾和維捷洛夫。2000至2010年期間,她應大都會歌劇院獨奏者之邀,加入UBS法比亞音樂節樂團,因此獲得與多位當代指揮大師合作的機會,包括阿巴度、利維、羅斯特羅普維奇、瑪素爾、梅塔、特敏卡諾夫、薩華利舒、納格諾、克里斯托佛‧凡‧杜南意、克利維尼、阿舒肯納西、尚維、克萊斯貝格和海廷克。
現時,恩廷格爾經常與多個知名室樂團攜手演出,包括歐洲室樂團、馬勒室樂團,以及「不協和樂團」;同時也是多個交響樂團的獨奏中提琴手,包括悉尼交響樂團和布魯塞爾愛樂樂團。此外她也與多個當代音樂合奏團合作過,包括伊圖斯合奏團、新音樂合奏團,以及維也納聲響論壇樂團。恩廷格爾到過不下三十五個國家演出,以漢德列‧威廉斯1688年所製的名琴演奏。
生於香港的中提琴家李溢是2021年誼樂社年青音樂家招募計畫榮譽獎得獎者之一。他早年考獲獎學金入讀香港演藝學院初級音樂課程,研習小提琴及室內樂,十六歲時轉攻中提琴。2021年他首次於「樂‧誼國際音樂節」亮相。
李氏十七歲時考進維也納音樂及演藝大學,隨卡羅斯教授及荀拿亞教授學習中提琴;此外也定期隨黑崎廣嗣及印戈瑪學習巴洛克小提琴。2018年,他考獲全額獎學金入讀國際曼紐因音樂學院,師隨伏切維奇及凡格羅夫,又隨納基學習室內樂。李氏曾參與多位著名音樂家的大師班,包括奧尼爾、伊邁、戈西以及祖格曼。
此外,李氏既是維也納音樂及演藝大學校內弦樂比賽亞軍,也是瑪法‧楊納札克博士基金得主。他曾在多個音樂節演出,包括維也納現代音樂節、活潑的快板音樂節、基斯達‧曼紐因音樂節、米捷夫音樂節、卡素爾音樂節以及貝爾首演音樂節。
李氏演奏用的貝斯古董名琴(1800年製),由「附筆藏品」經貝爾斯國際小提琴協會借予李氏使用。
現年十七歲的張耀之較早前考獲格林達爾獎學金,前往寇本音樂學院求學。他生於音樂世家,母親是香港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張希,小時候隨母親和耀中國際學校音樂總監衛傑明學習小提琴,現時師隨彼法教授。2022年12月,張氏將於「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人・情・事」音樂會上演出─這也是他首次在誼樂社舉辦的音樂會中亮相。
張氏獲獎無數,包括寇本音樂學院協奏曲比賽冠軍、香港青少年卡塔尼亞音樂大賽協奏曲組第一名及弦樂奏鳴曲組第二名,以及明日古典雲端國際音樂大賽。在香港學校音樂節,他不但參加過多個組別,更連續九年贏得重要賽事獎項,包括弦樂獎學金、小提琴協奏曲(19歲以下)、小提琴二重奏(高級組),以及弦樂四重奏(初級組)。
張氏現為寇本音樂學院名家樂團第二小提琴首席,曾任拔萃男書院弦樂團首席,以及港弦室樂首席。他曾連續三年獲拔萃男書院頒發音樂獎學金,也是第29屆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最年輕團員。2021年,張氏獲斯達靈基金會贊助,參與海費茲國際夏日音樂學院;他不但獲選參加2022年彼多曼音樂節,更獲頒全額獎學金。
張氏合作過的樂團包括香港樂團、虎豹樂圃、香港弦樂團、香港新世代藝術協會,以及馬勒樂團。2022年4月,他與大提琴家Angeline Kiang,聯同寇本音樂學院名家樂團,演出韋華第《雙重協奏曲》。2021年6月,張氏與香港青年樂團攜手,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張氏擔任獨奏。
張氏獲頒發香港賽馬會音樂與舞蹈獎學金,用以資助他接受預科教育。
大提琴家孫欣豪在香港出生,也在香港長大,現於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修讀大提琴演奏博士學位,師隨伊米利奧‧科隆。
2011年,孫氏在美國各地演奏皮亞第全套《十二首大提琴獨奏隨想曲》,還舉行相關大師班,地點包括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堂山)、路易斯安納州大學、南達科地大學、迪士州立大學以及加州大學(弗雷斯諾分校)。他參加過的音樂節包括新音樂節(鮑林格林大學)、卡素曼四重奏計畫(紐約州立大學弗雷多尼爾學院),以及德薩斯州音樂節。
孫氏熱愛當代音樂,合作過的作曲家包括盛宗亮、埃米勒‧納烏莫夫和亞倫‧以沙列‧利維。此外,孫氏也熱心大提琴教學,現正進行一項演奏及教學計畫─在社交媒體《小紅書》演奏及教授波泊爾全套40首《高級練習曲》。孫氏現時演奏用樂器乃史托森霍菲卡所製的優質現代大提琴,由積可斯音樂學院「優質樂器珍藏」慷慨借出。孫氏現為樂‧誼獨奏家樂團成員,將在誼樂社「賽馬會樂・憶古蹟人・情・事」音樂會,以及「樂 ‧ 誼國際音樂節」十週年音樂會上演出。
波蘭小提琴家瑪利亞‧維羅茲克佐夫斯卡以豐富多彩的音樂修養見稱,既是獨奏者,也是指揮/團長和室樂演奏家。
維羅茲克佐夫斯卡2022/23樂季的第一場演出,就是首次在BBC漫步音樂會擔任獨奏,與皇家北部交響樂團和指揮梭撒合作,演繹薩里亞賀《至遠方的你》。維羅茲克佐夫斯卡現為皇家北部樂團團長,也指揮過多個場音樂會;本樂季的重要演出包括指揮及拉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上一樂季,維羅茲克佐夫斯卡首次在紐約舉行獨奏會─在92NY文化中心與鄧克合作,演奏巴赫全部六首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本樂季,兩人將再度踏足紐約,參加蘭瑪梅爾音樂節。
此外,維羅茲克佐夫斯卡經常在維摩爾音樂廳演出,也是多個國際音樂節的常客,包括瑞士艾南音樂村音樂節、蘭瑪梅爾音樂節、普魯士海灣IMS音樂節,以及在美國佛特蒙州黃色穀倉音樂節擔任常駐音樂家。與她合作過舉行獨奏會的傑出藝術家包括鄧克、佛爾斯伯格和梭撒;攜手演奏過室樂的音樂家則包括艾德斯、比切森、格拉菲、格羅斯維納、伊撒利斯、朴惠允、利度以及多利弦樂四重奏。本樂季,由她領導的合奏團法羅四重奏也展開活動,首場演出就是在布魯塞爾迴響音樂節演出。
近年,維羅茲克佐夫斯卡曾在歐洲室樂團和不來梅德意志室樂愛樂樂團擔任客席指揮,而且與英國及其他國際性合奏團合作,擔任獨奏,包括家鄉波蘭的交響樂團及室樂團。本樂季,維羅茲克佐夫斯卡回到萊比錫,與歌貝和新巴赫音樂會堂樂團合作,在萊比錫布業公會大廳演出,親自擔任獨奏。
另一方面,維羅茲克佐夫斯卡也獲獎無數,包括皇家愛樂協會艾米利‧安達遜獎、赫托利基金會高級獎以及波蘭文化局及國家遺產獎。她曾在英國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求學,師隨匈牙利小提琴家暨指揮家凱勒,畢業後留在英國發展。2018年,她在第21屆國際巴赫大賽贏得冠軍以及觀眾獎。
維羅茲克佐夫斯卡以法蘭西斯哥‧史特拉瓦利所製的名琴演奏。
陳易行是誼樂社作品徵集2022的優勝者。他是一位多面向的新晉音樂家及作曲家,他的作品類型橫跨現代音樂、電影配樂、爵士樂、流行樂、R&B、及獨立音樂等。陳氏於2020 年在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畢業。自2019 年起,陳氏便隨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作曲家戴偉工作,為多套本地電影 (《狂舞派3》、《媽媽的神奇小子》等) 及電視劇 (《二月廿九》、《940920》等) 編寫配樂。陳氏亦為電影主題曲《二次人生》和《神奇之路》(《媽媽的神奇小子》) 編錄鋼琴。
陳氏亦活躍於爵士樂圈,曾於大館、留白Livehouse 及Freespace 爵士音樂節演出。陳氏亦以鋼琴手身份演出,並與本地爵士樂手組成樂隊Laminar Quartet 和7th Wave Septet。
陳氏同時也熱忱於本地流行及獨立音樂,曾與新晉唱作歌手Moon Tang 和Anna HisbbuR合作。
盧思泓是著名笙演奏家,曾獲獎無數。他經常以獨奏家和室樂演奏家的身分演出,多次在香港藝術節、「音樂新文化 ─ 國際現代音樂節」及香港電台亮相。自1983年開始,盧氏與不同團體合作,包括澳洲歌樂坊、意大利Xenia Ensemble、美國聖勞倫斯弦樂四重奏、挪威POING ensemble、布魯塞爾Het Collectif、香港小交響樂團、澳門樂團等;足跡遍及阿根廷、澳洲、巴西、加拿大、美國、日本、台灣、德國、新加坡、韓國和中國等多個國家。近期演出包括首演著名作曲家陳慶恩的笙協奏曲「鳳舞九天」,並於北京國家大劇院中演出、於美國紐約康乃爾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以及與芝加哥現代音樂組合《焦點.樂聚》合作,擔任獨奏。
盧氏是龢鳴樂坊的創辦成員之一,該樂坊由六名中樂手組成,以推廣現代音樂及傳統中樂為宗旨。他曾於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波蘭華沙花園音樂節、澳洲的墨爾本音樂節、新加坡藝術節、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音樂節、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及華人作曲家音樂節等演出。龢鳴樂坊曾委約多位作曲家新作,當中包括為中國樂器及西方樂器而寫的作品。
盧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師從陳德仁及鄭德惠;亦曾跟隨衛庭新及陳國超學習長笛。
粵東磁廠第三代傳人。年少時於浸會學院(現為浸會大學)修讀理科,肆業後全身投入粵東的工作,繼承家族生意及傳統手繪廣彩技藝,現有超過五十年經驗,也是香港現時僅有的傳統廣彩師傅之一。
曹嘉彥於2005年香港理工大學設計文學士一級榮譽畢業,主修設計文化研究及視覺傳達設計。其後在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碩士,畢業後任職電視製作。為了傳承家族傳統廣彩技藝,近年投身傳統手繪廣彩瓷器設計,在太公曹侶松創立近百年歷史的粵東磁廠中擔任第四代傳人,希望能將廣彩瓷器傳承下去。
「樂.誼獨奏家樂團」雲集世界各地的新一代香港音樂菁英,由藝術總監李垂誼構思及策劃,冀望發展成為一支代表香港踏足世界各地演出的室樂隊伍。
誼樂社自201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透過跨文化交流推廣音樂,為海外及本地的優秀音樂家搭建演出平台,同時扶植香港新一代音樂菁英。「樂.誼獨奏家樂團」作為樂社的最新分支,將繼續推動跨文化音樂交流的理念,帶來最高水平的演出。
樂團的誕生,亦代表樂社將深化其為香港音樂界注入新力量的方向。樂團將為新一代音樂菁英提供更多與國際級大師演出和合作的機會,讓他們的演奏及音樂領導才華得以發揮,為未來的音樂事業奠下重要的基石。
樂團於2022年11月在「樂.誼國際音樂節」作世界首演後,2023年春季在德國威瑪和柏林亮相,展開其成立後首次海外演出。
鍾裕森是一位活躍於歐美和亞洲的早期至現代鍵盤樂器演奏家。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音樂和法語;畢業後,榮獲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又在劍橋獲得英聯邦獎學金研究音樂學,並在那裏完成了論法國鍵盤音樂的博士論文。在Gill Severs的指導下,他獲頒倫敦喬凱(Guildhall)音樂與戲劇學校的古鍵琴獨奏音樂會文憑(一等獎),同時也是意大利齊亞吉納(Chigiana)音樂學院獎學金得主。
作為音樂學家,鍾教授編輯了盧利鍵盤樂曲集。鍾氏的文章發表於多個學術刊物,包括《早期音樂》、《早期鍵盤雜誌》、《十七世紀音樂》、《十八世紀音樂》及《鋼琴藝術》。URM Audio為其出版了巴羅克時期作品系列唱片。他常在世界各地講課及舉辦大師班。
李曉晴現時就讀港大同學會書院中學六年級,師承趙碧丹老師啓蒙學習小提琴至今,屢在公開小提琴比賽中榮獲佳績,曉晴以考獲皇家音樂學院 (ABRSM)八級小提琴、鋼琴及樂理證書,英國聖三一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文憑ATCL,LTCL及FTCL。
李氏於歷屆香港校際音樂節小提琴比賽中多次獲獎,亦到海外參加比賽吸取演出經驗,成績裴然,包括2018年在意大利克雷莫納國際弦樂比賽(13至18歲組別)中榮獲亞軍以及巴哈演奏特別獎、第18屆大阪國際音樂大賽(香港賽)榮膺冠軍、在第九屆全港學生公開音樂比賽贏獲 (小提琴文憑級組別) 冠軍及2021年香港國際音樂藝術節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組公開演奏組榮膺少年組冠軍。
李氏活躍參與音樂活動,曾參加了台灣宜蘭國際音樂節,2018年意大利克雷莫納音樂節,2019年美國HeifetzPEG,2021年新加坡小提琴節,美國寇蒂斯音樂網上指導計劃及樂・誼國際音樂節。她亦得到著名小提琴大師指導,包括 : 寧峰、斯米爾諾夫、阿莫亞、柏鵬、左軍、楊曉宇、馬克・拉基羅維奇、雅各布・拉基羅維奇及伊瓦希夫等等。 李氏於香港兒童交響樂團擔任團長多年,並多次與樂團合作擔任獨奏演出及隨團到中國、東南亞及曼谷巡迴演出。
徐沛之博士,1980年生於香港,師從翟仕堯老師及王冬齡教授。1999年於皇仁書院畢業,先後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碩士及博士學位。
徐氏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藝術及設計課程統籌,編寫書法文憑及書法創作與理論研究高等文憑等課程、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兼任講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榮譽顧問,以及任職於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書畫部。現為甲子書學會執行委員(學術)以及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徐氏於2012年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頒發「香港當代藝術獎」的「青年藝術家獎」,及後於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辦的「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獲頒予「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並於2015、2018及2020年三度入選「傑出亞洲藝術獎」。徐博士的作品獲香港藝術館、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及私人收藏。近年重要展覽包括:「原典變奏—香港視點」、「晨曦之聲」、「2020 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線條新韻律 - 香港當代水墨藝術」、「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九淵」、「十八」、「九淵‧古韻」、「九淵 - 徐沛之近作展」等。
愛德華.范德施巴過往32年來一直擔任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中提琴,在他繁忙的演奏生涯當中,室樂和獨奏演出亦佔有相當席位。他的協奏曲曲目廣泛,在世界各地均可以看到他的表演和獨奏會。他亦經常以客席首席身份與倫敦愛樂樂團、世界和平管弦樂團、倫敦室樂團和倫敦小交響樂團合作,亦是多個重要比賽的評審。
范德施巴是一位極受歡迎的導師,曾於倫敦大學皇家音樂學院、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倫敦巿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德國海德堡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主持大師班。他曾在倫敦修習音樂,師承蘭妮.珍美森和海倫.杜玲,以及於瑞士隨馬克斯.羅斯塔和魯道夫.巴爾沙伊學藝。
英國小提琴布拉德利.克雷齊克自1984年起擔任皇家北部小交響樂團首席,他與該團長期合作,最近更被委任為桂冠領奏。他的音樂生涯在過往和現在一樣豐富精彩,個人演藝事業亮點包括:佛漢威廉士《雲雀高飛》和《學院協奏曲》個人專輯(EMI,希覺斯指揮)、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三台演奏浦羅哥菲夫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聯同傑出古鍵琴家兼指揮馬爾科姆錄製韓德爾大協奏曲,作品6全集。 更多近期錄音有韓德爾大協奏曲,作品3(Naxos)、以領奏身份聯同伊慕瑾.高柏合演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與愛爾蘭國家交響樂團演出德爾雷.格里賓的《金星閃耀》,以及和瑞士蘇黎世室樂團合作的莫札特小提琴和中提琴協奏交響曲。 克雷齊克於1987年移居倫敦擔任愛樂樂團首席,他與皇家北部小交響樂團關係密切,常以客席身份演出,最值得注意的是於1989年與樂團參加BBC逍遙音樂會,以獨奏身份演奏《雲雀高飛》。其後他一直留在倫敦擔任皇家歌劇院首席,1994年第二次重返皇家北部小交響樂團。 克雷齊克曾兩度參與美國萬寶路音樂節,並定期獲邀以客席身份帶領不同樂團演出。與友人一起玩音樂是他精彩人生的一部份,他亦經常於英國各地舉行獨奏會。 相片:Mark Savage
黃慧琪在廣告和巿場銷售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曾先後於金鹏廣告公司和恒美廣告公司工作,現為香港巿場銷售公司荟益的巿場總監,主要負責快速消費產品、藝術及文化產品,並以服務運動用品和金融界的顧客為主。
羅君本目前是一家香港慈善組織 SEED Foundation 的行政總裁,其使命是銳意協助年輕人邁向科技主導型經濟。 SEED 為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體驗,把學習課程放諸嶄新科技,融入生活體驗及不同項目,為中學畢業後的人生階段打穩鞏固基礎。
羅氏是一位商業領袖,於銷售管理、業務發展、策略計劃和新媒體方面均具有專業知識。他曾先後出任索尼影視娛樂的執行副總裁,管理亞洲八個地區的專業團隊,亦曾任職於微軟和麥肯錫公司等企業。
羅氏現時亦為全城街馬基金會主席,藉大型跑步活動推廣香港跑步運動,當中為青少年提供長跑指導,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毅力的好處。羅氏同亦時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展委員會成員。
羅氏擁有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電子工程學位。
教育委員會主席 暨 發展委員會-節目小組委員會主席
林杏儒女士
林杏儒於北美及大中華地區擁有超過二十年的國際藝術管理及教育經驗,曾替費城樂團、紐約藝術家協會及新澤西交響樂團等著名藝術機構管理樂團和舉辦音樂會,為芝加哥大學的音樂會系列擔任項目顧問,亦曾協助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在內地、台灣及香港的籌款事宜。
林女士曾於主要為本地弱勢學童安排交流活動的機構香港AFS國際文化交流擔任發展總監。最近,她更替著名柯蒂斯音樂學院管理其到香港的亞洲巡迴演出。
林杏儒於以音樂系獎學金取得杜肯大學鋼琴演奏學士(副修小提琴演奏),亦以亨氏獎學金完成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藝術管理碩士學位。
陳嵐乃資深IT市場營銷和公關專業人士。 近幾年,她轉向科創風投領域,致力於孵化和支持用技術為社會帶來改變和影響的初創公司。
陳嵐從2012年開始積極參與垂誼樂社的各項工作。她是委員會第一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為教育項目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陳出任公關委員會主席,主要負責監督和批核樂社的市場計劃和推廣工作。
陳嵐也是一位作者,文章散見於香港報章和網上媒體,並曾出版親子藝術教育書籍。
羅君美,香港執業資深會計師,羅思雲羅君美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的執業董事。
羅君美是加拿大特許專業會計師,特許會計師、英國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亦為香港稅務學會資深會員。她創立香港女會計師協會並擔任該會創會會長。此外,亦曾擔任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長、香港會計師公會理事,並於香港及國內出任多項公職,包括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義務司庫、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亞洲區高級校友諮詢小組會員及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等等,致力推動行業發展,於2003年獲頒發傑出會計師大使獎及於2007年獲頒中國百名傑出女企業家獎。
何文琪乃何文琪律師事務所的創辦人兼主管,事務所專營企業融資、企業重組和公開上巿等事務。何文琪執業超過二十年,其中四年曾於在投資銀行工作,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的保薦人及後晉升為董事總經理。何氏曾於2002到2005年出任香港女律師協會會長,現為中國婦女聯合會特邀代表、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義務律師及理事、新界祟德社第一副主席及廣東省外投資法律學會名譽副會長。
紀文鳳於1997年加入新世界中國實業項目有限公司,出任董事總經理,現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昆明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董事,並為多間上巿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紀文鳯乃香港和中國精英廣告公司的創辦人、合夥人兼主席/行政總裁。1995至1997年,紀文鳳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擔任行政總裁。
紀氏熱衷教學,曾於大中華多所大學任教,亦為一位資深廣告人,著作和專欄均廣受歡迎。她其中一部關於廣告的暢銷中文著作,曾於1990年在台北獲選為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
紀氏積極參與社會與公共事務,現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會員、香港兒童癌病基金終生會員、嶺南大學校監會及校董會成員、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就業輔導委員會成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鄭裕彤工商管理學院)亞洲顧問委員會成員,並曾任中央政策組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此外,紀氏亦為雲南省政協。
蔡關頴琴於2002年11月獲政府委任為香港管弦樂團常務委員會委員,在四年任期內主力重組港樂架構,港樂重組後,她被獲選為新的董事會成員至今。蔡氏亦為由男高音莫華倫擔任藝術總監的香港歌劇院創會成員,並曾任歌劇院董事。
蔡氏於1982年成為香港執業律師,並取得英國、威爾斯、澳洲維多利亞省及新加坡的執業律師資格,1993年起獲中國政府委任為中國委托公證人,現為新華集團法律總監、匯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 (上市編號:188) 及鄒陳律師行顧問律師。
李垂音豐富的專業經驗,橫跨藝術、傳媒和娛樂界等不同範疇,身兼企業管理人員、鋼琴家等多重身份。李氏曾出任世界著名體育及音樂經理人公司IMG國際管理集團(中國)的總經理,責任包括與中國國家籃球協會合作,成功創辦國家籃球聯賽。李氏之後出任前新聞集團亞洲子公司衛星電視的業務發展部副總裁,以及畢國智執導、張艾嘉與甄文達主演的國際得獎電影《海南雞飯》的執行監製。
古典音樂方面,李氏曾促成及安排多個歐洲著名樂團及世界級藝術家的中國巡演。李氏於2010年聯合創辦誼樂社,並擔任樂社會長至今。李氏於202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首長頒發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以表揚她對社會的貢獻。
李氏先後獲得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獎學金,入讀該學院的先修班及大學, 師從著名鋼琴家雅布隆斯卡雅 (Oxana Yablonskaya)及卡爾森(Jane Carlson)。她曾於香港及北美洲多個音樂比賽獲獎,包括於茱莉亞協奏曲比賽、美國Grand Rapids 國際青年鋼琴家大賽及加拿大全國大賽等賽事中奪冠。除了作獨奏演出外,李氏亦與弟妹——大提琴家李垂誼及小提琴家李垂丹作三重奏演出。
李氏隨後轉讀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以最高榮譽取得學士文憑,之後她於哈佛商學院繼續進修,獲工商管理碩士。
徐霞,歌唱家,現任深圳音樂廳藝術總監、深圳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專家評委。1984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
2000年籌建深圳音樂廳,曾參與策劃製作了鋼琴協奏曲《走進新時代》。深圳音樂廳正式開業後,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美麗星期天》公益演出這個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
羅啟妍,國際著名設計師, 2007年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獎,為大中華設計師獲頒獎項中最重要的獎項。
除珠寶設計外,羅氏亦以研究歷史、贊助活動,和收藏中國藝術品聞名,並著有三部關於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書籍。
陳達文博士在香港大會堂成立之初擔任會堂經理,七十年代起出任文化署署長,期間成就了無數藝術活動,包括資助本地表演藝術演出、協助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芭蕾舞學院專業化,推動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和香港話劇團的成立。
八十年代中起,陳氏先後擔任影視及娛樂事務處處長、副憲制事務司(負責草擬基本法),勞工處處長及屋宇地政署署長。從公務員行列退下來後,陳氏在1993至2000年間出任公益金總裁,現時仍為公益金高級顧問,並為公益金所屬的國際聯合勸募協會擔任亞太區副總裁,同時也是亞太公益慈善聯盟副主席。
陳氏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和表演藝術委員會主席。
名譽顧問
鍾逸傑爵士, KBE, CMG, GBM, JP
鍾逸傑爵士曾於香港政府出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首席助理輔政司、新界政務司、政務司、署理港督、港督衞奕信爵士的特別顧問和香港房屋委員會主席。
鍾爵士於1993至1997年間擔任中國政府的港事顧問,現時仍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並於無止橋慈善基金、香港女童軍總會、香港外展訓練學校、香港足球總會、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成龍慈善基金、中國微笑行動和薈英社香港分社擔任要職。
董建華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從1997年7月至2005年3月期間,董先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先生亦為中美交流基金會創會主席。
作為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先生帶領香港回歸祖國,並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理念。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重要的政治架構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參與政府政策的制訂,監察政府的工作並推行協商民主。政協委員的工作亦包括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及向人民解釋政府政策的理念。政協委員是從全國各階層的精英及人才挑選委任,包括不同的宗教代表、少數民族、出色的退休政府官員、知名的學者、專業人士及不同的政黨組織。
中美交流基金會(基金會)是於2008年1月在香港註冊的非牟利組織。董先生擔任創會主席,並受到香港、國內及美國的朋友支持。基金會的宗旨是透過推動中美兩國之間的政府組織、智庫、學者、媒體和商界之間的交流,推進中美兩國的相互了解與合作。
董建華1937年出生上海,後隨家人來港生活。1954年,董先生赴英國接受中學及大學教育,並於1960年英國利物浦大學學士畢業。從1960-1969年,董先生在美國工作及生活,先在麻省通用電器公司做工程師,後轉到紐約董氏集團工作。1969年,董先生回港幫助管理家族事業。在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前,董先生一直在商界有出色表現,並在香港出任多項公職及參與不同諮詢組織工作。
宋安真在藝術和媒體行業擁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宋氏共同創辦了社企古倫茶,並獲得共益企業認證(B Corp),旨在改善尼泊爾農民的生計。宋氏曾在鳳凰文化和GCAM擔任高級職務,於內地帶領團隊於博物館和文化項目上提供設計、展覽、發展和實施方案等。在加入 GCAM 之前,宋氏創立Magic Beans Media,製作學前兒童電視節目,更獲得全國性播放。
宋氏在耶魯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擔任顧問,並於2014年在該館策展了一場展覽。
黃仲賢為香港執業律師、英格蘭及威爾斯認許律師。作為廖陳林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黃氏的執業範圍包括爭訟性及非爭訟性的商業及公司法律事宜、破產清盤及財務重組。憑其法律上的寶貴經驗和專業知識,黃氏現為數個團體提供法律上的服務,包括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法律顧問、香港少青風協會法律顧問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香港運動禁藥上訴專責委員會副主席。其他社會服務包括王振芳紀念獎學金董事局委員(由王仁曼芭蕾舞學校營運)。
黃氏亦為港島獅子會前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