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跨文化交流推廣音樂

《燦影》

盛宗亮
大提琴與弦樂隊
2012年10月26日 (五)
世界首演
  • 日期時間
    2012年10月26日
  • 音樂會
    新視野藝術節 - 敦煌・極樂
  • 地點
    香港大會堂 音樂廳
  • 藝術家
    慕尼黑室樂團
    李布賴希,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
    , 大提琴獨奏
《燦影》的靈感來自世界文明瑰寶──敦煌石窟,這裡所繪的佛教藝術壁畫和典籍,數量之多,可說舉世無匹,最古老的可追溯至第四世紀,年代跨度超過一千年。
 
對我來說,敦煌藝術歷經千年風沙及不同政治與宗教的支配,能倖存至今簡直不可思議。由是,敦煌藝術成為一種文化總匯的象徵:雖然大部分壁畫與手稿都是關於印度傳入的佛教,但也有其他宗教的繪像與文獻,例如道教、景教,甚至猶太教;從敦煌石窟發掘出來的手稿,除了用中文書寫,還有藏文、維吾爾文、梵文、巴利文、粟特文,以及禾闐文。除了文字手稿,還有已失去了記譜法的樂譜,近數十年來不少學者數度嘗試「解碼」。很有趣的是,雖然幾種闡釋截然不同,得出來的風格卻很相似,都帶著強烈的中東情調。
 
或許敦煌石窟最重要之處,在於它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在這種交匯融合中看到古代人是怎樣生活的。的確,敦煌是個見證,表現出中國文化與中亞文化是如何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甚至在某個程度上,互相造就並發展了對方。
 
我就是從這個角度構想這首樂曲的。
全曲以一段大提琴宣敘調開始。我第一次到絲路作實地考察時,接觸到木卡姆,這是中亞一種古典音樂形式,我就以這段木卡姆的音樂動機作為這段音樂的主題。跟著弦樂團奏出一首陝西北部民歌。陝西是中國古都長安的所在地,這首民歌很為大眾所熟悉。起初,兩段樂念似乎互不相干,但經過一輪歌曲與舞蹈後,漸漸轉變,合成同一匯流。
 
樂曲的標題也是來自一段傳說:公元366年,一佛教僧人曾幻見到閃閃金光的千佛。這個預言成了他開始在敦煌開鑿第一個石窟的動力。
 
-盛宗亮

其他演出

HKUST Music Alive! 成立典禮演出
日期
2012年10月27日
會場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賽馬會大堂
藝術家
慕尼黑室樂團
李布賴希,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
李垂誼,大提琴獨奏
李垂誼與慕尼黑室內樂團音樂會
日期
2012年10月30日
會場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演奏廳
藝術家
慕尼黑室樂團
李布賴希,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
李垂誼,大提琴獨奏
敦煌的回響
日期
2012年11月4日
會場
北京國家大劇院 音樂廳
藝術家
慕尼黑室樂團
李布賴希,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
李垂誼,大提琴獨奏
班夫夏季藝術節 – 夏夜音樂會
日期
2014年7月17日
會場
加拿大班夫中心 羅爾斯頓演奏廳
藝術家
來自藝術節弦樂及管樂大師班的藝術家
盛宗亮,作曲家 / 指揮
李垂誼,大提琴獨奏
香港演藝學院交響樂團音樂會
日期
2014年11月28日
會場
香港演藝學院 音樂廳
藝術家
香港演藝學院交響樂團
盛宗亮,作曲家 / 客席指揮
賈楠,大提琴獨奏
「樂・誼國際音樂節」於芬蘭埃斯波
日期
2017年4月7日
會場
芬蘭埃斯波塔皮奧拉音樂廳
藝術家
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
尤金.茨剛,指揮
李垂誼,大提琴獨奏
世界首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