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跨文化交流推廣音樂

保良局關帝廳

樂・憶古蹟
  • 日期時間
    2013年11月30日 (六)
    下午2時30分;4時
  • 地點
    保良局關帝廳
雖然香港與紐約位處於世界兩端,但在十九世紀末,兩城曾有大量新新移民湧入。紐約的移民大多來自歐洲,而香港的則主要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憑著他們的努力,這兩個城市成為今日的大都會及貿易中樞。雖然如此, 城市急速的發展,使一班弱勢社群在社會上被忽略,生活在社會的陰暗面之下。
 
當德伏扎克在1892至1895年間住在紐約下城東區以北時,他見證了由舊世界湧入的移民如何在貧困中生存。十九世紀末的香港亦經常發生逼良為娼、販賣人口的事情。直至於1878年保良局的成立,以「保赤安良」為宗旨,防止拐帶,保護婦女及兒童。隨著香港社會的轉變,保良局現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優質多元的服務。關帝廳位於保良局禮頓道總部大樓內。該大樓自1932年起成為保良局總部至今。
 
在這兩場音樂會中,我們會欣賞到德伏扎克的《美國弦樂四重奏》 ─ 一首他身處美國時所寫的重要作品。很多人認識此作品包含了美國這新世界與他所懷念的歐洲故鄉的影子,就如很多新移民一樣,夾於新與舊之間。音樂會亦同時帶來廣東及中國南方的音樂,正是十九世紀末在香港各鄰近地區常聽到的聲音。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十九世紀末香港和紐約的紛擾生活,但在糅合了中西建築文化精髓的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關帝廳內,在濃厚的歷史氛圍中,藉著音樂我們可以一同體驗當時的歲月。
 
作曲家梁書銘的新作《禮頓道66號》靈感取自保良局關帝廳,並於古蹟內作世界首演。
Musicus Fest
節目
2013年11月30日 下午2時30分
  • 德伏扎克
    F大調第十二弦樂四重奏,作品九十六,「美國」
  • 梁書銘
    禮頓道66號 (世界首演)
節目
2013年11月30日 下午4時
  • 舒伯特
    C大調弦樂五重奏,D. 956 (選段)
  • 中樂作品
    平湖秋月
    霜醉楓林
    行街
    月光光・天黑黑
相片廊
票務資料